-
所有修行的关键是把你带往自由,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觉知光明的人。唯一能达到戒行圆满的方法就是让内心纯净。
-
温和地行走于世界而不去评估每一个发生的事件,比丘就是这样变得平和。这就是涅槃,空和自由。
-
如果你们老是往外看的话,你们就不会了解自己,这就是人们不观察自己的缺失。
-
如果你爱上别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会带来痛苦。爱与恨两者都是苦,想要得到是苦,得不到更苦。想得到某些东西,即使得到了,也是苦,因为你怕失去它们
-
一个人若能懂的万法无常,缘合则聚,缘灭则散,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显得尤为灿烂;对世间的名利,不会疯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会感到一片绝望
-
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等着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
-
“沤和争负截流机”,沤和就是水泡泡此起彼和,就是指有问有答。任你百问千答,任你说玄道妙,终归有解,不过是水泡泡。因为这都不是真,都不是正题,所以,将之比为水泡泡。任你百千万亿有言有说的问答,如水泡泡聚成一大块,如何负得起截断众流之大机大用?
-
以上所释,尚有未明未惬之处,更分释如下: (一)色蕴《增一阿含经》(廿八)云:“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故名为色阴。……所谓色者,寒亦是色,热亦是色,饥亦是色,渴亦是色。”《大乘广五蕴论》云:“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无表色等。”色蕴所摄如下图:
-
祎儿还在念诵着,已经快要读到尾声了,陈慧吃力得张开嘴巴,念起佛来。 长捷法师立即合掌跟进,帮他助念。 祎儿诵完经,也跟着助念...... 父亲终于去了,他是念着佛号去的,死时面色安详,身体柔软,一直安静地做外旁边助他念佛的陈祎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
“一个用苇草编织的已经破烂不堪的蒲团,上面放着个不大的布包。除此之外,洞中别无他物。”
-
此外,關於竺法護譯《正法華經》中出現的同一菩薩名的問題,筆者做過考證(Kavashima 1992)——但當時筆者認為它們是竺法護的翻譯,而不是竺法護借自支謙。也參照Nattier 2007:369
-
但筆者認為他的懷疑缺乏確鑿的根據,理由是這些古老的表達事實上都可在鳩摩羅什譯(從事翻譯年代401-413年)之前的漢譯中找到,證明該經典是鳩摩羅什於3或4世紀翻譯(或編纂)的。
-
我人苟能真正做到无求、无得,则心不求宁而自宁,不欲一而自一。功夫做到这步田地,则归家稳坐,绝学无为,安闲度日,逍遥自在矣。
-
王答臣言:“我心常定,无变异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是,非实心也。”
-
炼金术的秘密就在于人格的转化——借由融合意识与无意识中的高级与低级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