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1明确需求,D2设计研讨会,D3实施并总结研讨会,D4发现新的学习
-
荣格的观点是:重要的问题鲜有自然解决,通常是等到有更新、更有力的关注焦点出现,而把原先的问题挤出我们的焦点之外。当更新、力量更大的需求或生命力出现时,人们自然会自我调整,朝此方向进行,就如植物朝着阳光生长一般。
-
三个经典问题: 1、回想你在组织中的工作生涯。找出这个过程中的至高点,也就是你感到成效最高、最融入工作的时间点。形容一下当时的心境,和当时促成这种高效能表现的因素。 2、如果毫不谦虚地说,你汇怎么形容对自己、工作和组织最让你重视的特质? 3、如果要对组织的未来许下三个具体愿望,你会怎么说?
-
西方的技术优势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如果想要完全理解它,我们惟有愿意回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进行分析才能做到。诚然,技术并不能独占全部功劳,诸如在法律、贸易、管理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全都有所贡献。但是,本文将力图证明,技术革新正是西方崛起的真正根源。
-
我写了足足32页的宣传草案,并呈交给事务局,但是小泉首相并没有看。原因是“太长了”。他要求我将其缩减为两页,于是我绞尽脑汁汇总了两页草案,再度呈交上去。但是,小泉首相也只是哗哗地翻看了一遍,就说“不予采用”,将它扔在了桌子上。“他知不知道我的厉害之处?是直觉!直觉!学问太多的人都反应迟钝。”
-
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两部分。在正常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符合正态分布,出奇的、违反常规认知的事物不多,人的能力的上限和下限差距也不大,所有人都保持在离平均水平很近的位置上。相对地,疯狂世界则完全相反,其中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可能性,能力上下限的差距也十分大,我们甚至也可以认为在疯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上限。
-
当员工有丰富的经验、有经过市场检验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时,我们不妨减少公司层面的管控,多给予他们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也是优秀人才有别于普通员工的最大价值所在。
-
那什么叫做“喜欢”呢?你需要清楚定义“喜欢”。喜欢做广告的意思就是:你在家里或者跟朋友在一起看到电视里出现你公司的作品,你认为好,你会觉得很高兴,很骄傲,有一种荣誉感,尽管不一定是你自己的作品,或者你可能是个业务人员;如果这个广告做的不好,你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这就是喜欢做广告。
-
试问现在有几个人在提案前,会先写下开场白及结语?
-
很多人在自信表层下,隐藏着深沉的恐惧:会不会一觉睡醒,创意枯竭了?过去的成功只是偶然,不可捉摸的天分随时落跑。有人怀疑自己其实是个“骗子”,虽然成功“骗倒”这个世界许多次,手上这个案子却会让他们打回原形,世人即将知道他黔驴技穷的真实面貌。
-
少了人,知识加创造力等于展示会;少了知识,人加创造力等于疯人院;没有创造力,人加知识等于图书馆。
-
创意人应该扪心自问:今天真的接了一个万事俱备的案子,在没有客户咆哮、没有死线时间限制、没有必须把广告主商标视为圣牛般放大的规范下,自己可有那种本事,来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子?
-
傻瓜的自由 在某次会议中你可能犯下的最糟糕的错误是什么?你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在人面前犯错和显得愚蠢,学会接受这种恐惧,有控制地让自己出出丑。比方说,提些难以理解的或者荒谬的建议,然后再有意夸张自己的可笑境地,加以自嘲。这样可以让你离开习惯的思路,达到某种内在的自由状态,从而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
-
最好的作品来自现实,来自那些生活中的事实。即便是做了夸张或延伸
-
黄裳先生有一篇《也说汪曾祺》,有几句话我总觉着说得好。他说:“值得一说的是他的《金冬心》。初读,激赏,后来再读,觉得不过是以技巧胜,并未花多大力气就写成了,说不上‘代表作’。”(《上海书评》2009年1月11日)他这是评价小说,若移到学术作品上来,理亦相同。学术作品有灵机一动式的灵光一扫,使人两眼发亮,这固然不错,长时间看,总觉着不如那种“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