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num601-615  共92112
  • 1。给我的朋友彼得40000卢布, 2。给格里戈30000卢布, 3。给泽拉泽30000卢布。 索索 1944年5月9日 同一天,斯大林还用格鲁吉亚文匆匆写了一封短信: 格里戈: 请收下我一点微薄的馈赠 你的索索 1944年5月9日

    —— 《斯大林传》

  • ……此外,尽管他自己表示对哲学不感兴趣,但是他所采取的独特立场,使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把他认定为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英雄形象。这种自我克制的存在主义立场,可能会比他的学术成果更有生命力,正如马克思的那种普罗米修斯的和先知的精神比其科学成果更具影响。知识的进步虽然为人们所渴求,但不能解决生存抉择的需求问题,而马克思和韦伯则是这方面的榜样。

    ——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 没有这位德国最后的哲学家,人们就根本不能理解德国的这种演变,他的影响当时在德国之内是没有止境的,现在还是一样。英美世界——甚至连有邓南遮与纪德的意大利和法国,也无法完全了解尼采对德国人的吸引力在哪里,因为这种吸引力的本质对他们来说太过迥异,尼采就像路得,是一个德国独有的事件,既彻底,又预示着灾难。

    —— 《纳粹与哲学家》

  • 在广义的文科(包含人文和社科)研究中,常见的认知方式有两种:解读和解释。 解读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寻找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是深入理解人类活动的意义,厘清其在特定文化条件下的含义。 解释的目的则是寻找事物间的影响关系,比如变动的因果、演进机制或似乎历史关系。

    —— 《学习提问》

  • 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相当迷人,走进他们之间,观察他们是一件惊现而趣味横生的事情,我无法否认,自己有时也会困惑于为什么他们会被社会认为是不成熟的。除此之外,我与他们几乎保持着很为友好的关系,他们之中也有人是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似乎成为了最受御宅族欢迎的职业之一,在1997年,《新世纪福音战士》热潮以来,它成为了御宅族比例最高的职业之一。

    —— 《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从根本上改造了19世纪40年代初形成的社会思想的每一个主要领域,并把它们综合为本质上崭新的、完整的关于社会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与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运动相结合。

    —— 《青年马克思(第三版)》

  • 这也回应普鲁塔克在十九个世纪之前撰写的一篇文章。我已经提到过这篇文章。他说,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散步,和他们一起吃饭,共同讨论,像他们一样去参战,最终,他还和他们一起喝下毒芹酒,他用这样的方式做哲学家,而不是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讲课。如此,他也呈现了日常生活如何赋予哲学思考的可能性。

    ——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 我们当中的“自由精神”将会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中充溢着感激、惊讶、预感、期望——最后,地平线似乎再次开阔了,尽管并不明亮。但不管有什么风险,我们终于能再次扬帆远航了。所有知识的勇敢冒险再次变得可能。大海,我们的大海再次在我们面前敞开了、可能这里还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敞开的大海’。”

    —— 《视读尼采》

  • 主任就问她:“小张你自己是医生,你是不是刚写了入党申请书?”听到这话,她当时就觉得很崩溃,原来忍痛在这个时候竟然成了一种考验,让她感到无语.被拒绝打止疼针后,她后半夜辗转反,一直在痛苦地坚持。那一刻,党对她的吸引力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 《见证生命,见证爱》

  • 后来,有学者将抗逆力的构成要素,总结为“3I”结构,即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

    —— 《影像中的生死课》

  • 当临终者想谈谈死亡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用“别这么想,你会好起来的”去搪塞和欺骗;当临终者诉说自已的痛苦和孤独时,我们可能会用“坚强些”“我们不是都在吗”来责备和敷衍——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在处理我们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把临终者推到更深的孤独当中。

    —— 《影像中的生死课》

  • 真相是,几乎所有从事高技能型职业的人,在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都会开始步入职业下行通道。抱歉,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不爱听。更糟糕的是,一个人在事业巅峰期所取得的成就越高,在下行期的表现往往越差。

    —— 《中年觉醒》

  • 成年后,听到、见到亲朋好友的死亡也大多是痛苦、灰暗的。尤其随着医学的发展,死亡的环境从家里转移到医院,从有家人陪伴变为医院里孤独赴死。而医院中各种死亡大都是任人摆布、无助恐惧的。周围的人也视死亡为非常痛苦的晦气之事。

    —— 《重启生命》

  • “成为志愿者,让我有机会了解、学习、尊重并思考生命与死亡,探究、接纳、敬畏与臣服,而不再恐惧死亡。因此,也让我从容地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把每一天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重启生命》

  • 人并不是非要时时都快乐并且必须要让别人都快乐。人也不可能时时都快乐,一生都快乐。这不符合逻辑,且根本做不到。 承认自己的局限,承认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过程,接纳自己的悲哀和沮丧,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犹如黄连和甘草,都是中药的良药。

    —— 《心灵7游戏》

相关文摘
  •  永恒的时光之旅

    永恒的时光之旅

    作者:星野道夫
    译者:游韵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这些人,那些事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人生

    人生

    作者: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极简宇宙史

    极简宇宙史

    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译者:童文煦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认识电影

    认识电影

    作者:路易斯·贾内梯
    译者:焦雄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再度觉醒

    再度觉醒

    作者:普里莫·莱维
    译者:杨晨光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

    作者:肯·福莱特
    译者:于大卫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一路向前

    一路向前

    作者:霍华德·舒尔茨,乔安·戈登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

    作者:逯钦立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 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

    作者:顾漫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