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 稀缺性原理的力量, 还有第二种独特的来源: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 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 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 保住即得利益的愿望, 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即给过某种东西再拿走, 比干脆不要给过这种东西更可怕。 ) 根据这个理论, 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 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 因此, 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 我们就会比以前更想得到它, 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 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
人类在认知方面有个原理,叫“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我们怎样看待其中的区别,对比原理是有影响的
-
“拒绝-后撤”手法似乎不仅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动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
许多拖延者发现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情绪随之起起落落,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他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一连串的思绪、情感和行为波动影响了他们,它们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称之为“拖延怪圈”。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你或许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内都挣扎在这个怪圈当中,或者,你也可能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怪圈。
-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感到自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马上就开始,但是你还是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你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只有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你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的时候,你的希望才变成了担忧。
-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你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开始感到需要马上得做点什么,但是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以你还是抱着一些希望。
-
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上手做事,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甚至也不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不详的预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你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地毁了你生活的可怕后果。
-
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你意识到已经无法挽回了,只能沉痛地责备自己。如今站在悬崖边缘,你后悔不已,知道你应该早一点开始做事。一个拖延者这样说道:“我处于不停的哀叹之中。”
-
“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被避开的事情,拖延者什么事情都愿意做。重新整理书桌,清理房间,或者尝试按照新的食谱饮食,要做这些事情的强烈愿望突然变得无法抗拒起来。当初那些事情还没有这么繁重,但是你却避而不做,现在它们迫切需要你马上开工,但是你此刻却在做其他一些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并以此来安慰自己,“好,至少我做成了一些事情!”那些转移你注意力的事务有时候让你处理得效果显著,以至于你相信在那件事情上你也正在大步迈进,但是最终,它仍然有待你去完成。
-
“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许多拖延者想要通过一些愉快的、立竿见影的活动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他们可能会去看电影,做运动,与朋友们待在一起,或者在周末去做徒步旅行。虽然你努力让自己自得其乐,但是还有事情没有做完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你所感受到的任何一点快乐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负疚、担忧和厌烦。
-
“我希望没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却没有一点眉目,拖延者开始感到惭愧。你不想任何人知道你的窘境,所以你可能会通过种种方式加以掩盖。你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即便你不在工作;你创造一种事情不断取得进展的假象,即便你根本就没有迈出过第一步;你或许会躲藏起来——避开办公室,避开同事,避开接电话,你会避开任何会揭示真相的接触。随着掩盖行为的继续,你可能会通过精心编织的谎言来掩饰你的延误,同时内心却深感自己心术不正。(当人们对你祖母的去世深表哀悼的时候,你心里明白她活得好好的,正在佛罗里达玩桥牌呢。)
-
“还有时间。”虽然你感到负疚、惭愧或者欺骗了别人,但是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虽然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还是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着“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
-
“我这个人有毛病。”此刻你已经绝望了。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负疚、惭愧和痛苦也无济于事;盼望的奇迹也没有出现。对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是我……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无论如何,他们能行!
-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
-
在某些情况下,人被剥夺了工作或者享受生命的机会,但痛苦的不可避免是永远也不会被排除的。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