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num87316-87330  共92112
  •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快乐是 (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爱与性一样,都是一种主现象。通常,性是爱的表达方式。只有作为爱之载体的性才是正当的,甚至是神圣的。这样,爱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性的副产物,相反,性是被称作爱的最终合一这种体验的表达方式。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换句话说,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

    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

    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

    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

  • 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宋人论崔颢的《长干曲》“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数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这是很划算的事。

    —— 《浮生杂忆》

  •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浮生杂忆》

  • 我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今年六十八岁,写作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我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一阵一阵的,因此数量很少。过了六十岁,就听到有人称我为“老作家”,我觉得很不习惯。第一,我不大意识到我是一个作家;第二,我没有觉得我已经老了。近两年逐渐习惯了。有什么办法呢,岁数不饶人。杜甫诗:“座下人渐多。”现在每有宴会,我常被请到上席,我已经出了几本书,有点影响。再说我不是作家,就有点矫情了。我算什么样的作家呢?

    —— 《浮生杂忆》

  • 沈先生实在不大会讲课。讲话声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不好懂。他讲课没有讲义,不成系统,只是即兴的漫谈。他教创作,反反复复,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学生都不大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理解的。照我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在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贴近,富同情,共哀乐。什么时候作者的笔贴不住人物,就会虚假。写景,是创造人物生活的环境。写景处即是写人,景和人不能游离。常见有的小说写景极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与人物无关。这样有时甚至会使人物疏远。即作者的叙述语言也须和人物相协调,不能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去写农民。我相信我的理解是对的。这也许不是写小说唯一的原则(有的小说可以不着重写人,也可以有的小说只是作者在那里发议论),但是是重要的原则。至少在现实主义的小说里,这是重要原则。

    —— 《浮生杂忆》

  •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 《我与地坛》

  •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 《我与地坛》

  • 也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 《我与地坛》

  •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我与地坛》

  •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 《我与地坛》

相关文摘
  •  永恒的时光之旅

    永恒的时光之旅

    作者:星野道夫
    译者:游韵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这些人,那些事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人生

    人生

    作者:路遥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极简宇宙史

    极简宇宙史

    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
    译者:童文煦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认识电影

    认识电影

    作者:路易斯·贾内梯
    译者:焦雄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再度觉醒

    再度觉醒

    作者:普里莫·莱维
    译者:杨晨光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

    作者:肯·福莱特
    译者:于大卫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一路向前

    一路向前

    作者:霍华德·舒尔茨,乔安·戈登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

    作者:逯钦立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 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

    作者:顾漫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