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优厚的奖品就属于此类外部压力,它可以让我们去执行某一行动,但并不足以让我们自觉自愿地对此行动负起责任。顺理成章地,我们也不会觉得该对它有什么承诺。强大的威胁也一样:它能让人当场顺从,但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
比如,新车售货员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向老板挣给我们一个优惠的价格。主要是为了建立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
-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
“价格贵=东西好”原则的后一种做法(吸引淘便宜货的买家)。例子: 20世纪30年代, 有两个兄弟在西德和哈里开了一家男装裁缝店, 每当西德有新客户对着店里的三开大镜子试衣服,他就会告诉对方,自己听力有些问题, 并反复让客户说话时提高音量。只要客户喜欢上了哪件衣服,问起价格, 西德就会大声叫他兄弟。哈里是首席裁缝,在店堂后面。“哈里,这套衣服多少钱” 哈里抬头看看自己做的衣服–并大大地抬高价格—-高喊着回答说:“那件漂亮的纯羊毛西服, 要42美元”西德假装没听见, 用手在耳边做个敞口杯子的形状,再问上一遍。哈里再次回答:“42美元”。此时, 西德转过身,对客户说:“他说要22美元”。 好多人都会急急忙忙地付了钱, 抢在可怜的西德发现自己“搞错了”之前, 抓着西服狂奔出店,满心以为自己捡了天大的便宜。
-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
一旦主动做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认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最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
机会越少见, 价值似乎就越高
-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
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以前难, 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 我们就越发想要得到它, 不过, 我们很少意识到是逆反心理带来了这种想要的迫切感, 而只知道自己就是想要。
-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 就变得更好吃, 更好听, 更好看, 更好用了。
-
由于互惠原理决定了妥协过程,你可以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来使用。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
假设有人走近一家时尚男装店,说自己想买三件套的西服和一件毛衣。如果你是收货员,你该先给他看哪些东西, 好让他花最多的钱呢?服装店指点销售人员,要先给顾客看贵的东西。依照人们的常识,顺序应该反过来才对:要是人们买西服时就花了大把的钱,他恐怕不愿再多花钱买毛衣了。但服装商们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完全依着对比原理来设计销售策略,先卖西服,因为顾客接下来买毛衣的时候,哪怕它再贵,价格跟西服一比,也显得不怎么高了,要是这名顾客还想给自己的新西服买些配饰,相同的原理也适用。尽管对比原理的预测违背常识,证据却支持它。
-
先施恩再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