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而易见,在你做出一个许诺的时候,不应让自己的许诺超过必要的范围。假如这个许诺成功地影响了对方的行为,你就要准备实践自己的诺言。这件事做起来应该是代价越小越好,因此也意味着许诺的时候只要达到必要的最低限度就行了。
-
目的可能是阻止你的对手做出一个无条件的承诺。中国古代战略家孙子曾经给过这样的提示:“围师遗阙”[ 5]。只要留下出口,敌人就会认定还有逃生机会。假如敌人看不到任何逃跑的出口,就会迸发破釜沉舟般的勇气,顽抗到底。孙子的目的就是不给敌人对自己做出一个拼死战斗的非常可信的承诺的机会。
-
你的无条件行动若是打算用来影响对方,就一定要让对方看到,同样,假如你打算通过威胁或许诺影响他的行动,那么他的行动也应该可以让你看到。
-
我们用一棵树表示这个博弈(如图 5— 4所示)。苏联拥有先行之便。假如它不发动攻击,结果是保持现状,双方各得 0分。假如它进攻北约,而北约以常规防御回应,那么,苏联得 1分,美国得- 1分。假如动用核武器进行回应,那么双方各得- 100分。在这个博弈中,苏联向前展望,预计自己的进攻不会促使对方动用核力量反击。这样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因此,进攻意味着它能得到 1分,不进攻则什么也得不到,是 0分。结果是它一定会进攻。
-
一种策略行动总是抢占先机的行动。回应规则必须在对方行动之前实施。这意味着无论策略行动是什么,整个博弈都必须当做相继出招的博弈进行分析。如果你永不妥协,那么其他人就会针对你的无条件的行动做出回应。借助威胁与许诺,你首先设立了一个回应规则,然后,其他人出招,而你按照自己的回应规则采取相应的行动。
-
如果实践一个“威胁”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警告。如果实践一个“许诺”对你有利,我们称之为保证。
-
其他人知道,只要你有行动的自由,你就有让步的自由。引用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的名言,就是:“我就是没法拒绝诱惑。”
-
你大约已经觉得,保留选择余地总归是有好处的。不过,在博弈论的王国里,这一点却不成立。你虽然少了自由,却在策略上得了益,因为这么做改变了其他参与者对你以后可能采取什么反应的预期,而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利。
-
一个策略行动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对方的看法和行动,使之变得对自己有利。
-
必须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假如有可能出现误会,你不要对你看见的每一次背叛都进行惩罚。你必须猜测一下是不是出现了误会,不管这个误会来自你还是你的对手。
-
一个百发不中的股市预言者其实跟一个百发百中的股市预言者同样出色。只不过你要知道应该怎样解读这些预言罢了。
-
这里列出的一个惩罚机制应该具备的理想条件显得相当高不可攀。不过,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Robert Axelrod)指出,以牙还牙法则恰好符合这些条件。[ 2]以牙还牙其实是古老的“以眼还眼”行为法则的一种变形:人家对你怎么做,你也对他们怎么做。注 39说得更精确一些,这个策略在开始阶段双方是合作的,以后则模仿对手在前一阶段的行动。
-
人人都知道,警察会威胁毒品贩子说要释放他们以让其坦白。这种威胁的作用在于,一旦他们被释放,卖毒品给他们的人就会认定他们一定是招供了。
-
在每一个鼓励合作的良好计划里,通常都会包含某种惩罚作弊者的机制。一个坦白且供出合作伙伴的囚徒可能遭到这些人的朋友的报复。若是知道外面会有什么报应等着自己,尽快逃脱牢狱之灾的前景大概也就不会显得那么诱人了。
-
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策略组合,其中,各方的行动就是针对对方行动而确定的最佳对策。一旦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就没人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博弈论学者把这么一个结果称为“均衡”。这个概念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约翰·纳什( John Nash)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