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建造的物质环境既是物质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哈罗德·普罗珊斯基
-
正是“面对面”这个词暗示了空间。它告诉我们人们在空间中彼此的位置。
-
电影是一种融人物、场地、时间与表演于一体的既综合又复杂的艺术门类,即使是在这种复杂的艺术创作中,导演也可以通过把握剧情、场景、 相机角度等环节来创造出既定的艺术风格,而建筑则完全不同。 建筑所要面对的客观条件远比其他艺术门类复杂。
-
我本能地热爱草原,它是伟大的朴素;树木、花朵,以及天空因为对比而震撼。 ……草原上每一处欠妥的事情都会自然地趋向分离自身,在自然完美的宁静中就像一只疼痛的拇指。
-
传统四合院→四合院变成大杂院+三到四层的无电梯公寓楼→人均3.5㎡→七层人均20㎡且顶层是复式户型的无电梯公寓→但是,还是不及北美人的住房标准的三分之一(作者原话)→最近,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重回人性化低层住宅(1993年“世界人居奖”)
-
现今,信息媒体如此发达,不用说记者采访,就算是图纸也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互相交流。但是通过媒体无法完全传达之处才是建筑的本质。想搞建筑的话,就得实地访问,亲自去把握其脉络,和有关人士面对面地进行沟通,确认相互之间的想法,然后才能开始。
-
罗马人一度准备接受战胜者的谈判条件。就在这时,已经年过六句双目失明的克劳狄乌斯命人将他扶进正在开会讨论的元老院,落下掷地有声的话语:“只要敌人还在国境之内,罗马绝不乞求和平。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这句话从此成为罗马人的座右铭
-
按“须弥”二字,见于《佛经》,本是山名,亦作“修迷楼”,其实就是喜马拉耶的古代注音。《佛经》中以喜马拉耶山为圣山,故佛座亦称“须弥座”。唐王勃已有“俯会众心,竞起须弥之座”之句。唐代遗物,如敦煌壁画中许多佛像及佛塔之下,莫不皆有须弥座;尤其是画中建筑物底下,须弥座已成一种极普遍的主要部分了。
-
这个广间里包含了一个被命名为“庭院”、铺了地砖的、首次出现的功能上“无用的空间”,我相信这里最终会满载更加充实的生活。
-
香港的成功,反讽之一是,尽管固守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式发展,但英国政府却像社会主义那样牢牢地抓住土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从出售连续租赁的土地的开发权中获得主要的税收。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府,无论资本主义的还是共产主义的,能够持续、高效、广泛地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保持这样一种政策。
-
不管一个地方形式上的特性是多么顽固,隧道都是对地形的否定:隧道试图把城市简化成线条、节点和抽象。旅行变成了一种掩蔽的而非暴漏的体验;它不再是穿越一系列的地区,而更多地是点到点。因此,这一系列的隧道改变了对香港地形和城市景观的体验,重构了香港居民的心里地图,并改变了他们对时间的感觉。
-
环境是什么呢?是相互依存。并不是某件东西单独地存在,全部存在于与其他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
-
在家里一步一步移动时,风景有时是连续的,有时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
他们必须发现自己的兴趣以及设计令其迷恋的所在--不论是在早上读的报纸上,中午浏览的网页上抑或晚上看的电影中。一个人必须不断寻找设计灵感和机遇。这是一个自发的主动行为,有着无限的潜能。
-
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