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会欣赏多样性、秩序、对称、反差、惊奇、感性、精细、微妙( je ne sais quoi)以及某种从预期到意外的紧张。
-
·人之生也,不能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者,是谓道德。 ·西哲有言:康强之精神,必寓于康强之身体。不我欺也。
-
·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
-
那些痛恨当代社会的人和那些声称要废除这个社会的人也常常眷恋着传统社会……一到老年,便在他们的社会的传统中寻找优点
-
在我们的社会里,老人也受到尊敬,因为他们阅历丰富,拥有许多记忆。正是这种功能给了他们现在有权得到的唯一声望,他们怎么能不会刻意地努力履行这一功能呢?
-
正是通过对这本书的思考,我们相信,我们自己能够回忆起一种我们昔日所处的心理状态。……但是,情形往往是这样的:我们表面上好像是在重读以前读过的书,实际上却似乎是在读一本新书。
-
我們看到的是天人合一觀唸的緩慢轉型:從早期以王維天地間唯一聯繫管道的宗教—政治(religion-political)觀念,轉型為向所有追尋生命意義的個人開放的多樣哲學版本。
-
“哲学突破”在中国是以“心学”取代了“神学”,中国思想的一项主要特色由此奠定。后世程、朱、陆、王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先秦诸子的“哲学突破”是中国思想史的真正起点,支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格局及其流变。“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是“礼坏乐崩”,也就是周代整体秩序的崩解。
-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季文子为鲁国上卿,而生活简朴,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对季文子说,你家的生活这样朴素,别人会以为你很吝啬,而且国家的面子也不好看。季文子把仲孙它的话告诉了其父孟献子,献子把仲孙它关在家里七天,此后,仲孙它的生活也变得像季文子一样简朴了。
-
吾唯择若干连于一定名辞义训、及其涵义演变之重要问题而论之;又于此诸问题,吾亦未尝能一一皆通中国哲学之全史以为论。如以对心之问题而言,吾即只论及先秦数家,于秦汉以后之言心之义,即只并入此篇原性篇而及之……今吾只通中国哲学史以原性,而未原心,则固已对专连及心之若干问题,不能不有所忽矣。
-
作者的思想绝不是衡量一个部艺术作品的意义的可能尺度。甚至对于一部作品,如果脱离它不断更新的经验的实在性而光从它本身去谈论,也包含某种抽象性。
-
只有通过遗忘,精神才获得全面更新的可能,获得那种用新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能力,以致过去所信的东西和新见到的东西融合成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
-
生命的进化路线是对世界意义的一种总结,只有这样看待进化问题,生命才会为宇宙的本性提供任何线索。
-
凡豪傑之士,往往反抗時代潮流,終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风气,随人毁誉,還有什麼學问的獨立?明末王學全盛时,依附王学的人,我們狠觉得可厭。清康雍间,王學爲衆矢之的,有毅然以王學自任者,我們卻不能不崇拜到極地。並非有意立異,實則箇人品格,要在這種地方纔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