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坏习惯)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
-
每一种心里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他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
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
强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
-
自由分很多种,有权利上的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难被禁锢。
-
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变却未发生……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
心理学也讲轮回,就是小时候受过的苦,长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够,还要受许多遍,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轮回……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自己开始,把自己改变。
-
真正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视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他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
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在一个关系中,你付出了,那么你会很在乎这个关系,而且不管你多么优秀,对他有多好,他都不在乎。想让他在乎,就必须让他付出。
-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
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的追求“问 心无愧”,过分迷地恋清白感——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 系,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内心深处是有很多抱怨的,是通过疯狂地 付出化解命运的沉重压力。
-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
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特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