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网店!】
「她守卫着我,在她的空间里,一天又一天,无数的夏夜。」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二日,在李斯佩克朵逝世近一年后,大洋彼岸的法国女作家埃莱娜•西苏因学生推荐,第一次读到了李斯佩克朵的小说。她很快成了这位与她血统、经历相仿的巴西女作家最忠实的欧洲读者之一。十年后,她出版了这本亦创作、亦评论的小书《李斯佩克朵时刻》,献给她始终崇敬、却永远不可能谋面的李斯佩克朵。
◇ ◆ ◇ ◆ ◇ ◆ ◇
在法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像埃莱娜•西苏这样的作家就已经普及了李斯佩克朵的作品,而在美国,直到本杰明•莫泽于2012年出版了她的传记之后,她才变得广为人知。(《洛杉矶书评》)
埃莱娜从未见过李斯佩克朵本人,但从很小的时候起,即使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她也一直在等待这次邂逅。她说,“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名作家,但总觉得自己还缺少另外一个女人”。(《巴黎评论》)
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将李斯佩克朵的作品作为 “阴性写作”的典范,她认为她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忧虑”。(《卫报》)
......(更多)
作者
埃莱娜·西苏,作家、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于1937年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是从德国逃出的流亡者。她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研究者、欧洲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参与了巴黎第八大学的创办,并于1974年在这里设立了女性问题研究中心,是全球最早的几个女性问题研究中心之一。
译者
郁梦非,南京大学法语系翻译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译有《椭圆女士》、《患瘟疫的动物们》、《轻文明》、《亚米拿达》、《鲍勃·迪伦的歌》(合译)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