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因果性;第二篇阐述意欲的客体化,世界既是意欲又是表象,意欲在充足理由律之外,是自由的,意欲就是无尽的欲求而导致无尽的痛苦;第三篇阐述重回表象世界,区分了两种表象,即理念是完美的表象,个体的事物是不完美的表象,唯有通过艺术可以直观理念,暂时逃脱意欲的痛苦;第四篇再论意欲,意欲是无尽的欲求即痛苦本身,是欲求生命的意志,唯有认识到意欲的痛苦和生命的虚无,才能在禁欲中自我寂灭。通篇可以看出源于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教对叔本华的意欲哲学的影响,以及意欲哲学的基础和轮廓是清晰而坚定的。附录是“康德哲学批判”。
......(更多)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等。
韦启昌,叔本华作品翻译家,现于澳大利亚行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叔本华著作,笔耕不辍20多年,翻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叔本华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人生的智慧》等,是中文翻译叔本华作品第一人,被读者誉为“韦译叔本华”,《开卷八分钟》称赞“出色的叔本华翻译家”,多部译著列入豆瓣图书Top100。
......(更多)
第1版序言/ 1
第2版序言/ 9
第3版序言/ 23
全集的序言/ 25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于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对象/ 27
第二篇世界作为意欲初论:
意欲的客体化/ 147
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根据律的表象;柏拉图式的理念;艺术的客体对象/ 239
第四篇世界作为意欲再论:
在达致对自我的认识时,对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 369
附录康德哲学批判/ 553
......(更多)
走出童年时期,朋友,觉醒吧! ——卢梭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对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认知能力的生物体来说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这种生物才能将它纳入有反省能力的,抽象的意识中。当一个人真的开始这样做时,他就开始了哲学思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