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
作者:史蒂芬·霍金
译者:许明贤 / 吴忠超
副标题:插图版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5-06
ISBN:9787571034061
行业:其它
浏览数:3

内容简介

时间简史(插图版)2025全新改版

※ 10页新内容首次收录——包括霍金2016年撰写的“新版前言”及“新发现”一章,梳理近20年来的宇宙学新发现

※ 12张全新高清照片——直观呈现科技进展

※ 30个注释——术语解释、背景补充、前沿进展、拓展阅读,降低阅读门槛

※ 全新校译,革新版式——阅读更流畅

随书附赠

※ 1份宇宙认知年表——可视化人类2500年艰难而浪漫的宇宙探索之旅

※ 1本导读手册——丘成桐、王贻芳、张双南等18位大咖领读,为什么《时间简史》值得一读再读

——

问世37年

被翻译成40余种文字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霸榜147周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霸榜264周

《人民日报》重磅推荐——

“那个写下《时间简史》的人被时间带走了。但时间带不走他的精神,带不走他的学术。”

——

《时间简史》这本书,不光有青年人说看不懂,连很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说过“看不懂”,隔行如隔山,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看比不看好,看了一定会有收获。——丘成桐

认识与理解我们身处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基于大量的实验与观测结果,现代科学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梦想成了现实。《时间简史》带你了解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过程,介绍已有的结论并展望未来。——王贻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种有趣的“解答”:是我们,是人类的存在决定了宇宙今天的样子。我们如何,世界就会如何,宇宙也会如何。——宁理

无论是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霍金都已经跨越时间了。——张双南

在探求时间的真经大道上,有太多的玄妙等待着我们去领略:从黑洞的量子特性到万物理论的追寻,从量子态宇宙的假设到平行宇宙的可能性……再翻《时间简史》之际,我忽然心生欢喜:人类的思维即宇宙的边界;问对了问题,就终究会有答案。——尹烨

这本书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一场关于存在的浪漫 叙事。当你在插图中凝视138亿年前的宇宙奇点,在文字间穿梭于量子涨落的微观世界,或许会豁然领悟:人类虽渺小如尘,却因追问“我们从何而来”而伟大。无论你是想叩响 物理学之门,还是渴望在庸常生活中触摸永恒,《时间简史(插图版)》都将成为你书架上最闪耀的“时空指南”。——水哥(王昱珩)

——

《时间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品,也是科普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它是宇宙的发展史,是人类认知宇宙的发展史,也是霍金的科学理论发展史。全书以生动易懂的语言,融科学知识与人文哲思于一体,试图回答“宇宙为何如此”“我们从何而来”等哲学的终极问题。

但它不只是既成的历史,也是发展的历史。其中的许多洞见,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甚至近几年得到了证实,此次新版《时间简史:插图版》更是新增了九页过去二十年间的宇宙学新发现。

......(更多)

作者简介

史蒂芬霍金(1942—2018),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三百周年忌日,忌日则是爱因斯坦一百三十九周年诞辰。他曾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艾萨克·牛顿也曾任此职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也是闻名世界的科普作家,作品包括《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十问》等。

......(更多)

目录

前言

新版前言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像

第二章 空间与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虫洞和时间旅行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二章 结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伽利略·伽利雷

艾萨克·牛顿

新发现

术语表

致谢

图片版权

修订再版随记

......(更多)

读书文摘

我们将永远不能完全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

无趣的生活是悲剧.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知,这包括宇宙为什么是它现在的样子,以及宇宙为什么会存在.

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

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后来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

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朝向终点的永恒仿佛无止境般漫长.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有人告诉我说,我的书里每出现一条科学公式,就会导致销售量下降一半.当我再度在书的结尾处放上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的时候,我希望不会吓走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我注意到就连那些声称凡事皆为命中注定、我们无法去做任何改变的人,过马路的时候时也会一样的小心翼翼.

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在我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对幸福的期待就已下降为零,从那时开始,任何一点小小的快乐都能让我觉得幸福异常.

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