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道庙到沙滩,见证五四之前北京舆论的深刻变革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在北京登场,而不是更为现代化的上海?1904年至1918年的北京承载了中西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知识分子由“士”转变为以舆论为工具、与政府相抗衡的一群新人,他们通过报刊,传达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使北京在五四运动前夕已经完成了新文化的“登场”。
……•……•……•……•……•……•……•……•……
● 填补研究空白,揭示被忽视的舆论环境巨变
本书深入分析了庚子事变后北京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展现了舆论中心从五道庙到沙滩的转移过程,揭示了这一变化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顺利登场提供了历史土壤。
● 多学科视角交织,展现知识分子的启蒙与『自启蒙』
作者跨领域整合思想史、新闻史、文化史、文学史,大量使用一手史料,并通过史料钩稽与细致分析,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借助舆论媒介,推动社会启蒙与自我启蒙的生动历史图景。
● 创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视角
作者创新性地引入都市文化视角,回答了“五四运动为什么发生在北京?”这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关注了北京承载的中西两种文化的终极冲突与嬗替。
......(更多)
杨早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名著三缺一』联合创始人。著有《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拾读汪曾祺》《民国了》《元周记》《野史记》《说史记》《城史记》《早读过了》等作品,主编《话题》系列(2005—2014年)《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
......(更多)
序 章 五道庙与沙滩:清末民初北京的舆论版图
第一章 北京:舆论环境催生新文化
作为“舆论环境”的北京
北京舆论环境在清末民初的变化
新文化的“登场”
基本思路与研究布局
第二章 “眼光向下”:《京话日报》与启蒙运动
“一个公众的言论机关”
“以报纸推进社会运动”
“叫人人知道爱国”
京沪白话报比较:启蒙的不同路向
第三章 日本报纸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启示
《顺天时报》的崛起
个案分析:报道方式与版面编排
启示:“介乎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第四章 民初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与集团重组
政党报纸:“所争在两派势力之消长”
身份转型:“超然各党之间,主持一团舆论”
集团重组: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第五章 校园内外:新文化的登场
从启蒙到自启蒙
舆论参与和空间拓广
“崇新”与“重少”:文化的权势转移
第六章 “五四”前夕:新旧论争与多方博弈
“保存机关”的苦心
“新旧论争”的意义转换
舆论心态:政治抗争与文化立场
结 语
余 论 第三个“五四”:“新文化”怎样流播?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