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神器有命

神器有命
作者:冯渝杰
副标题: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4-07
ISBN:9787522819068
行业:其它
浏览数:39

内容简介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更多)

作者简介

冯渝杰,1986年生,重庆垫江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2009),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2014)。2014-2014年就职于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7-2018年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现任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道教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东方宗教》(日本)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著有《神物的终结: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更多)

目录

序章 发掘中国古代帝国的神圣性格

第一节 古史理解的另一种可能

第二节 从“古代”跨向“中古”的汉末

第三节 汉亡的学说史概览

第四节 “汉家”与谶纬研究的启示及盲区

第五节 问题焦点、主要思路与方法论说明

第一章 汉家:神圣帝国的经纬架构与天命竞夺

引言 “汉家”之公如何可能?

第一节 “汉家”语意再检证

第二节 谶纬对“汉家”神学内蕴的扩充与整合

第三节 圣汉统天:作为信仰空间的“汉家”

第四节 王莽符命篡汉与新莽理想

第五节 “白水真人”复汉与“汉家”中兴

结语 受命建家:宗教想象与天下一“家”

第二章 王汉:汉末经学通纬旨趣与党祸缘起

引言 宗经尊古抑或为汉制法?

第一节 郑玄经学世界构成中的谶纬要素

第二节 何休的灾异、谶纬思想与“公羊三世说”

第三节 澄清天下:汉末游学与士林统一价值的结成

第四节 考会群心:君民互动与皇权合法性建构

第五节 民意操控、皇权危机与党锢之祸

结语 天命与民意之间的汉代皇权

第三章 师汉:原始道教的官僚性特质与乌托邦追求

引言 原始道教的“官僚性”谜题

第一节 五斗米道组织形态对汉代国家构造之效法

第二节 太平道神灵世界的构筑与汉家制度

第三节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之化用

第四节 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与宗教乌托邦实践

结语 神圣“汉家”与原始道教的理想国诉求

第四章 辅汉:“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

——兼论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

引言 “太平”与“革命”

第一节 学说史的论争焦点

第二节 范晔《后汉书》对黄巾之乱的认识与书写

第三节 汉末的“太平”追求与《太平经》之救世神学

第四节 由“佐命”而“更命”:黄巾的神学变迁轨迹

第五节 佐君致太平:天子与天师的神性互补

第六节 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

结语 汉魏之际的政治神学与社会运动

第五章 代汉:汉末隐逸的知识构成与政治影响

——黄巾拜郑玄事表微

引言 远离政治中心的政治象征

第一节 朝野之间:先秦至东汉初的隐逸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黄巾拜郑玄事的历史隐义

第三节 汉末学、术交融与隐逸的知识构成

第四节 隐逸的神秘内涵与汉末崇隐之风

第五节 汉末隐逸的社会角色与政治参与

结语 儒、道交涉与学、术共融

第六章 忆汉:中古时期的神圣姓氏与历史脉动

引言 姓氏名号背后的荣耀与悲情

第一节 汉家的光影:刘、李、张氏神化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神圣姓氏与中古权力角逐

第三节 “道化四夷”与中古时期的蛮民改姓

第四节 佐国扶命:中古时期的“汉家”记忆

结语 汉家、道教与中古心灵秩序

终章 天讫汉祚: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

第一节 游侠•党人•“妖贼”•隐逸

第二节 经学、谶纬、道教之交互推进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节 天命史观与汉魏禅代的神学逻辑

第四节 天崩道裂:绝对价值陨落与多重权威崛起

补论 神都长安:天子之居与汉代大众信仰

第一节 宗庙与天命:两汉之际长安神圣性的移易

第二节 长乐未央:“行西王母诏筹”运动的宗教诉求

第三节 生属长安:神都记忆及其对大众信仰之形塑

结语 “神汉”之都

参考文献

初出一览

索引

后记

......(更多)

读书文摘

汉碑中,大量含有拥护“汉家”之意的门生、义士名号的出现,不仅透露出彼时人们归命“汉家”的心思与情感,更表明此种归附并非某种个体意识的闪现,而是作为一种较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广泛存在于当时各阶层中。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