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出生时乃是原创,怎么死的时候却成了拷贝?”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在著名的哈佛诺顿讲座上,用六讲追溯了四百年来西方文化史中“自我”这一概念的演变。
特里林指出,“做自己”这句简单的忠告正是数个世纪以来道德困惑的根源。对“诚实灵魂”的想象在现代文学与哲学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他巧妙地勾勒出一条从卢梭、罗伯斯庇尔、简・奥斯丁,到黑格尔、弗洛伊德、约瑟夫・康拉德的思想脉络,揭示出“真诚”如何被更严苛的“真实”所取代。
《诚与真》自如地游走于哲学、文学、文化史与精神分析之间,堪称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演出。它以特里林标志性的渊博,剖析了我们为定义自我所做的种种努力。
......(更多)
【作者】
莱昂内尔·特里林 (Lionel Trilling,1905—1975)
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文化学者和知识分子之一,生前长期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继承英国人文批评传统,侧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的角度评论文学和文化。特里林的批评实践兼具历史纵深和哲学深度,使他成为20世纪中期一代美国青年的精神导师,其主要著作还有《自由主义的想象》《知性乃道德责任》《超越文化》《弗洛伊德与我们的文化危机》等。
【译者】
刘佳林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西方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与传记研究,以译笔精准、学术功底深厚闻名。
......(更多)
前 言 /i
第一讲 真诚:起源与兴起 /001
第二讲 诚实的灵魂与分裂的意识 /035
第三讲 存在的感受与艺术的感受 /069
第四讲 英雄的、美的、真实的 /105
第五讲 社会与真实 /137
第六讲 真实的无意识 /173
索 引 /221
代译后记:诚与真的历史文化脉动 /231
......(更多)
比之于“真诚”,“真实”要求更繁重的道德经验,更苛刻的自我认识,对“忠实于它”是指什么有更严格的理解,它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人在其中的位置,但却不会轻易地屈从于社会生活环境。
用《哈姆雷特》中的波洛涅斯的话来说,真诚就是“对你自己忠实”,就是让社会中的“我”与内在的“自我”相一致。因此,唯有出现了社会需要我们扮演的“角色”之后,个体真诚与否才会成为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