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段颖、吴旭联袂推荐
一杯牛奶掀起的,不只是消费热潮,更是文化碰撞的惊涛、社会观念的浪潮、健康理念更迭的狂澜
————————
【编辑推荐】
一杯牛奶,见证中国饮食结构的巨大变迁,解锁中国人饮食变迁背后的多元密码
本书以牛奶消费为切入点,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个维度解读中国饮食结构的巨大变迁。历史上,中国古代虽有牛奶消费记录,但未成为主流,近代欧洲奶牛引入带来变化。牛奶打破了传统饮食平衡,激起层层涟漪——传统医学对牛奶的认知与西方营养科学观念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牛奶的接受度;不同阶层的牛奶消费模式差异显著,从古代的阶层区分到现代的大众化消费,反映出社会的变迁;改革推动乳业发展,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了牛奶的可及性。政策在土地利用、乳业扶持、饮食指南制定和市场规范等方面发挥作用,引导着牛奶消费。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中国饮食结构中牛奶消费的增加以及整体饮食结构的巨大变迁。
一杯牛奶,生动演绎本土与世界的观念碰撞与文化交融
19 世纪末欧洲人出于自身健康需求,将奶牛引入香港并建立 “牛奶公司”,推广外国牛奶,同时带来国外的营养科学知识,这与中国本土的牛奶消费观念产生碰撞。然而,两者也在相互交融。书中基于作者在香港和顺德两地的长期田野调查,梳理了牛奶文化在当地独特的发展过程,从外国牛奶的引入到本地奶茶文化的兴起,展现了文化融合的魅力。顺德的水牛奶文化源远流长,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牛乳文化逐渐衰落,外国牛奶却日益流行,这种对比引发我们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关系的思考。此外,一些牛奶产品在开发时会结合中医理念,像添加红枣、枸杞等 “热性” 食材来中和牛奶的 “凉性”,既满足了消费者对营养的追求,又符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习惯;虽然国外倡导母乳喂养的 “密集母职” 观念,但中国父母受社会环境、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选择配方奶喂养,同时又将国外的营养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相结合,期望通过奶粉让孩子获得更好的营养,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东西方观念在牛奶消费上的碰撞与交融。
一杯牛奶,引发全球乳业的连锁反应,重塑市场格局走向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维度,全面解读中国牛奶消费的发展历程。书中提及,中国消费者对牛奶的选择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转变,从过去对牛奶的相对陌生,到如今外国牛奶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其中涉及诸多因素。中国牛奶消费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增长,引发了全球乳业连锁反应与市场格局重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牛奶消费群体,消费者对婴儿配方奶粉的大量采购,致使香港、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出现限购现象。这吸引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中国乳业,如诸多外国乳品公司投资中国企业,推动中国乳业快速发展,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同时,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乳业在生产技术、包装技术以及产品研发上不断创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推出特色产品。此外,中国牛奶消费增长还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促使相关各方重新审视乳业发展模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重塑了全球乳业的市场格局走向。
————————
【内容简介】
瓶装豆奶、英式奶茶、丝袜奶茶、配方奶粉……眼花缭乱的奶制品是如何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引发消费浪潮的?本书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中国牛奶消费现象。作者以 “牛奶狂潮” 为切入点,结合历史与现实,通过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牛奶消费从 “恐乳症” 到 “嗜乳症” 的转变。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牛奶的生产、消费与传统健康理念的关系,分析了近现代外国牛奶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及影响,如 “牛奶公司” 的成立、豆奶的发展等。同时,探讨了牛奶消费与社会阶层、文化、政策的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食品安全、育儿观念等问题,旨在揭示牛奶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引发人们对饮食健康、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思考。
......(更多)
麦秀华 著 吕红丽 译
麦秀华,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医疗人类学、饮食人类学、流行文化等。
吕红丽,专职译者,译有《为什么爱会伤人》《伊丽莎白二世及其时代》等。
......(更多)
引 言 文化政策视域下中国牛奶消费现状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牛奶、身体概念和社会阶层
第二章 牛奶公司、英式奶茶和瓶装豆奶
第三章 全球资本、本地文化及食品安全
第四章 配方奶喂养——母爱、成功和社会身份的象征
第五章 医药关系网络:塑造疾病 给予希望
结论 世界食物体系、政府角色和个体医学化
注释
参考文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