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浅薄

浅薄
作者:[美] 尼古拉斯·卡尔
译者:刘纯毅
副标题: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0-12
ISBN:9787508624488
行业:因特网
浏览数:116

内容简介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更多)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卡尔,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卡尔现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更多)

目录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房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6 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7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8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9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10 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更多)

读书文摘

互联网发出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

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网络链接不是我们的神经连接。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以及其他认知任务“外包”给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就削弱了我们的大脑“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

无处不在就是无处可在;

我们现在的阅读量要大于20年前,但是,我们用于阅读印在纸上的文字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自己知道某个主题,一种是我们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

有些时候,工具对我们言听计从;还有些时候,我们得适应工具的要求;

博览群书的读者拥有一个平和而非喧闹的头脑;

书写下来的文字把知识从个体记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语言不再受到记忆和背诵所要求的诗歌韵律及公式化的约束,思维和表达的广阔疆域随之向大脑开放。“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成就,正是读写能力带来巨大价值的有力证明,这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卡尔 罗杰斯开发了一套心理治疗技术。采用罗氏治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医生跟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假装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我们现在经历的这种变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次倒退:我们正在从私人知识的耕种者发展为电子数据丛林中的狩猎者;

短期记忆会加强或弱化先前存在的神经连接,从而引起突触功能的改变;长期记忆则需要发横解剖学变化。

关于如何使用电脑这个问题,在我们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下,我们已经抛弃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传统,而这种智力规范正式书籍赠予我们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杂耍者的手上;

谷歌公司最具雄心的一项创举——玛丽莎梅耶尔称之为“探月计划”——就是要实现世界上现有图书的数字化,让每一本书的电子文本都能“在网上现身,都能在网上检索”。

读书活动是一个非自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对单一、静止目标的关注持续不变,并且不能被打断……读者必须训练自己的大脑,对周围的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抵抗把关注焦点从一个感官信号跳转到另一个感官信号上的强烈欲望。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注意力施加“自上而下的强力控制”,形成或强化反制本能的精力分散所需要的神经连接。

梦这种“活儿”,连猫都可以胜任,可见,弗洛依德想通过对梦的研究来解析人的本质,结果充其量是把人研究到猫的水平;

今后,深度阅读将会持续式微,完全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记忆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

谷歌公司最不愿意鼓励人们去做的事情就是从容不迫的阅读或寂然凝虑的沉思。谷歌公司做的是彻头彻尾的分心生意;

我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既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童年经历决定的;

“数字环境倾向于鼓励人们广泛探究许多主题,不过是在肤浅的层次上探究。”

“清静的环境、充裕的时间,全神贯注地默默记诵,这些都是高级阅读赖以进行的条件,现在基本上已经难觅踪影了。”

广度足够,深度缺乏。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哪种教材和考试能让小孩子具备这种快速反应下的手眼协调素质呢?我从来不反对我的孩子玩游戏,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的现代教育对高科技条件下所需的“更原始的大脑功能”开发不足,玩游戏可以补充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在这一关键素质培养方面不足;

在互联网上,人们不是在两个任务而是在多个脑力任务之间跳来跳去,这是上网时的家常便饭,而且这个时候的切换成本会更高;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并依赖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必将难抵诱惑,而把“需要智慧的任务”托付给他们。

“我过去认为信息时代的魅力就是允许我们知道得更多,可是后来我认识到,信息时代的魅力是允许我们知道得更少”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