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抗议形式,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主要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地区的学生运动。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新变动下之面向:民主、爱国及自身利益;第二章、发展的新契机:抗暴运动;第三章、成熟之标志:五二〇运动;第四章、风暴潮:在苦闷与焦躁中前进;第五章、别样学生运动行为:七五事件。
之所以选择战后国共内战时期的学生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标是建立由民国到共和国的历史解释的联系,即更强调历史连续性的观察方法,同时战后学生运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鲜明的重要发展特征,需要给予准确的阐述。本书对抗日战争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的行为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强化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以及青年学生运动是人民运动一部分的认识,当然,也就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问题。
......(更多)
刘一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城乡关系变迁,以及变革社会中社会动员模式、基层权力结构和公众行为方式的变动的研究。有《村庄内外》(合著)、《新中国成立前夕临清事件之历史真实与认识导向》、《“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等论著发表。
......(更多)
绪言
一、 时代、地位及其产生原因
二、 既有研究特点及问题
三、 目的、范围和材料说明
第一章 新变动下之面向:民主、爱国及自身利益
一、 胜利之后的紧张
二、 民主精神的传承
三、 甄审与反甄审
四、 民族主义情绪之宣泄
五、 在剧烈震荡中徘徊
第二章 发展的新契机:抗暴运动
一、 运动前的校园氛围
二、 传播、串联与冲突
三、 抗暴示威游行
四、 后续发展之涨落
五、 贞操观、民族主义及情绪
第三章 成熟之标志:“五二○”运动
一、 纪念、请愿、抗争、声援之混声
二、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高涨
三、 平息抑或再起
四、 学潮持续之矛盾现象
五、 组织、宣传及策略之运用
第四章 风暴潮:在苦闷与焦躁中前进
一、 法令与迫害的边界
二、 四月风暴的冲击
三、 学潮中之历史纪念
四、 民族主义魅力的减退
五、 校园抗争的运动化
第五章 别样学生运动行为:“七五”事件
一、 流亡及其困境应对
二、 导火索、抗议对象与行为特点
三、 不同目标的声援
四、 善后中的分化、痞化及回归校园
五、 别样行为特征及学运终结
结语
一、 新政权下之发展趋向
二、 行为特征之归纳
三、 历史惯性及其启示
附录:参考文献要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