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代表作
▷以厚重深远的意识长河,展现战后澳大利亚的社会百态
▷荣获澳大利亚重磅文学奖“迈尔斯·富兰克林奖”,入选法国《理想藏书》英语文学书单前50名的不朽之作
▷离群索居的疯癫妇人 | 背井离乡的犹太教授 | 投身艺术的土著画家 | 与人为善的质朴洗衣妇
▷四个局外人,因火中战车这一神秘异象而交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他们,在苦难中自我救赎
————————
【内容简介】
小说以二战前后,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澳大利亚为社会背景。曾经辉煌一时的赞那社老宅现今已摇摇欲坠,女主人黑尔小姐在宅第周围蔓生的灌木中徘徊。在这里,她遇到了逃离祖国的犹太教授和热爱自由的土著画家。他们三人都受惠于一位坚定善良的洗衣妇。四人背负着各自的苦难:家族由盛而衰的哀愁,大屠杀幸存者的负罪感,因遭受歧视而走向自毁的绝望,目睹亲人骤然逝去的惊骇。
罪恶丛生的世界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他们,因都曾见过战车的幻象而联结在了一起,共同期盼着救赎的希望。
————————
【媒体热评】
诗意生动的叙述……绝妙的小说,独特的韵味。
——《匹兹堡邮报》
《乘战车的人》是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中Z感情充沛、最优美的一本;色彩纷飞;词汇幽默、激情,就像诺兰和布莱克在画布上的笔触一样。
——作家卡尔曼·卡里尔和科尔姆·托宾
帕特里克·怀特是一个局外人,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局外人,亡命之徒,被损害的人,又因他们的伤痛而联结在一起。他小说中的视觉元素与那冷酷的讽刺,还有对物质细部的细致到了野蛮程度的关注是分不开的。物质,特别是肉体,越是粗糙,越容易被意义和力量的闪光照亮。
——英国作家、评论家罗斯玛丽·狄娜奇
这是一本很难给出评价的作品。因为它的那些可衡量的品质在那些不可衡量的价值面前不值一提,触不可及的感官体验使它成为一部杰作。它就如同珠穆朗玛峰,我们必须读它,“因为它就在那里”。
——《卫报》
它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是如此出类拔萃。它面对永恒的事物所迸发出的激情以及显露出的献身精神,让人联想到严谨辉煌的建筑设计。
——《星期日泰晤士报》
......(更多)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 (1912—1990)
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1973年因为“以融会了史诗风格和心理描写的叙事艺术,将一座新大陆引入文学地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一生创作颇丰,出版有《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1961)、《风暴眼》(1973)、《树叶裙》(1976)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此外还有剧作8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版作品多种。
怀特的作品笔触细腻、富于诗意,擅长在意识流及叙事之间自由切换,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怀特一生拒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1990年9月病逝于他在悉尼的公寓。
......(更多)
第一部
第一章/3
第二章/17
第三章/42
第四章/71
第二部
第五章/113
第六章/195
第七章/200
第三部
第八章/251
第四部
第九章/295
第五部
第十章/373
第十一章/397
第六部
第十二章/481
第十三章/511
第十四章/540
第十五章/567
第十六章/582
第七部
第十七章/597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635
帕特里克·怀特与《乘战车的人》
——译者后记/639
......(更多)
高大竹子的橙色的竹节在黄昏中颜色更加浓重,本地树木的闪耀的叶片似乎蒙上了一层更为深绿的水气。那男孩儿的浅黑色的河流朝着夜晚径直流过。黑皮肤的土著女人开始集聚在河岸上,她们有些人穿着白人妇女扔掉的衣服,另一些则穿着从商店买来的华而不实的便宜货。当土著女人们横躺竖卧哧哧笑着,期待着的时候,她们衣服上的朵朵鮮花撒到了暗黑色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疏忽并没有使他心慌意乱,没有妨碍他置身于绿色的光辉之中,那光辉从他身上放射开来,又差不多包围了他。河水汨汨地流着,光明突然照到了参差不齐的灌木丛。没有什么可以干扰他,只是有一段沉闷的时刻,他不晓得是否自己已经取得了权限,自己那十分卑微的身份是否还可以接受那光与水的祝福。——262
的确,从树下向外望去,照在物体上的光亮似乎从未那么动人。那熔化了的碧空绕着火盆般的地球浓浓地抛注下来。那青草倦怠的主茎跳着它们明朗的、欢乐的舞蹈。蜜蜂的单旋律圣歌像一颗颗坚硬的金粒掉落下来。倘若,此刻,没有爆发出那嘚嘚的声响,并把他们向后猛推过去,所有的心灵本可以站出来赞美了。——198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