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九个汉字,对“中国”这一概念的演变,中国传说时代与历史时段的衔接问题,中国人的天神信仰与统治者的神道设教,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礼乐起源,中国的刑罚观念,中国书籍的原初形态,中国的百姓命运等,做了概要性质的介绍。
这一本小书,除了透过汉字管窥中国,还希望读者能知道汉语和汉字本身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先民所创制并遗留至今仍在使用的汉字,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珍视与爱护。
......(更多)
郭永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2005-2017年担任裘锡圭教授学术助手。2015年度上海市“曙光学者”,2016年获第一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一等奖。2018年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出版专著及论文集《帝系新研》、《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等,并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
......(更多)
绪言
一 中——由神秘主义到道德意涵
二 国——从域到国
三 夏——在还是不在?
四 天——至高无上的“天”与“天子”
五 儒——商代有儒吗?
六 礼——制礼作乐
七 法——独角兽的传说
八 册——书之竹帛
九 民——民可使由之
结语 珍爱我们的汉字遗产
......(更多)
因此“邦”字的命运,先后经历了郡县制和避讳的两重人为淘汰(制度上的名称,也许在秦代被改了一部分,但古书里的大部分“邦”应该是西汉以后改的),最终成了古汉语中不再与“国家”义最紧密相关的字。所以秦到西汉时代是“国”最终取代“邦”的地位的一个大关节,这一用词的变迁也可以说是秦汉社会历史变迁的折射和烙印。
基于上述写作目的,我不太想把本书写成一本纯粹娱乐性的轻松消遣读物,所以在涉及文字、史实的地方,仍会有学理性的分析,如果打扰读者的阅读兴致,十分抱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