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系统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群体,评估了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宋代民众多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水平,其技术文化和商业文化维护着社会生活、生产的进行和发展,是社会基础文化。新兴的市民文化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宗教以及巫祝文化主导着民间意识形态。穷人成为民间书生的主体,士人远多于士大夫,识字的其他阶层又远多于士人,具有专业知识、会书算的其他行业人士更多,在宋代知识总量中占大多数。宋代进入了文书社会,更多地使用文书来规范利益,成为各阶层的文化共享形式。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确立于宋代,“耕读”专词应运而生,农业文明得到更新。研究列出宋代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谱系,士大夫、士子、教师、僧道、佣书等为知识分子阶层;吏人、医生、巫祝、商贾、技术、匠人、艺人等为社会职业中的功能性识字群体;其他阶层中的识字者,为适应社会生活。宋代识字率约为8%。宋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建立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浑厚高原之上。
......(更多)
程民生,回族,1956年生,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开封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经济史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编委。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宋史研究,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出版专著10部、主编、合著、参编著作9部,发表论文16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4项。
......(更多)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状况
二 宋代穷书生现象及读书高潮的兴起
第一章 宋代非文官公职人员中的知识群体
第一节 宗室
一 宋代宗室的教育及识字宗室的数量
二 宋代宗室的文化素质
三 宋代宗室的才艺与文化贡献
第二节 宦官
一 宋代宦官均有文化
二 宋代宦官的文化贡献
三 宋代宦官画家群体的成就
第三节 伎术官
一 宋代伎术官的来源与组成
二 宋代伎术官的机构及数量
三 宋代伎术官的文化水平
第四节 吏人
一 宋代朝廷吏人的文化状况
二 宋代地方政府吏人的文化状况
三 宋代乡村吏人的文化状况
四 宋代识字吏人数量评估
第五节 军人
一 宋代将士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二 宋代武将的文化素质
三 宋代士兵的识字状况
四 宋代军人的文化贡献
第二章 宋代社会职业知识阶层
第一节 僧道
一 宋代僧道的文化门槛及提高
二 宋代僧道的宗教文化水平及成就
三 宋代僧道的世俗文化水平及成就
四 宋代僧道数量及其识字率
第二节 医生
一 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及儒医的出现
二 宋代医生的医学贡献
三 宋代医生的数量探讨
第三节 民间教师
一 宋代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二 宋代民间教师阶层的壮大
三 宋代民间教师的文化水平及历史贡献
第四节 佣书
一 宋代佣书的变异更新
二 宋代佣书的社会文书服务
三 宋代佣书的文化水平及地位
四 宋代佣书的广泛性
第五节 巫祝卜相
一 宋代巫祝的文化水平
二 宋代卜相的文化水平
三 宋代巫祝卜相数量估测
第三章 宋代社会职业中的识字群体
第一节 商人
一 宋代商人文化水平的基本状况
二 宋代普通商人的文化水平
三 宋代大中商人的文化水平
四 宋代商人的文化贡献
五 文化提高背景下商人的壮大与商业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工匠
一 宋代行业规范对工匠文化水平的需求
二 宋代行业本身的文化需求
三 宋代工匠巨大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 艺人
一 宋代民间艺术的文化含量
二 宋代艺人文化水平的具体表现
三 宋代艺人的数量蠡测
四 余论
第四章 宋代民众识字群体状况
第一节 女子
一 宋人女子教育的理念
二 宋代女子教育的盛况
三 宋代女子的文化水平及识字率
四 宋代女子的文化贡献
第二节 少数民族
一 宋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视与促进
二 宋代少数民族的汉语文化水平
三 宋代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文化水平
第三节 江湖士人
一 宋代江湖士人的社会生态
二 宋代江湖士人的文化成就
三 宋代江湖士人的文化特点及价值
第四节 平民百姓
一 宋代农民识字状况
二 宋代市民识字状况
三 宋代其他平民识字状况
四 宋代盗贼、乞丐等群体识字状况
五 宋代幹人、揽户与讼师的文化水平
六 好讼风俗反映的宋代民众文化水平
总论
一 宋代识字率及知识体系
二 “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中国古代耕读传家的理念从宋代开始确立并普及,是宋代民众文化水平高起点的基础。在宋人看来,耕与读都是人生的必需品,其中耕是生存的需要,读是发展的需要;耕是本分,是物质需要;读是更新,是精神需要。目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基本生活环境改善之后,宋人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也就是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上升,主要还是为了子孙的发展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