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副标题:“王小波传世经典”丛书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3-05
ISBN:9787533936501
行业:教育
浏览数:185

内容简介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 大多 数》为王小波杂文随笔作品的精选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创作文论与少量书评。书中内容涉及内容广泛,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 性问题,等等。这些文章深刻、聪明、恳切、有趣,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启迪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灵。

......(更多)

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5—1997.4)

当代著名小说家、思想家,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理科学生,后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95年以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成名。1997年至今,作品被广泛阅读,经久不衰。

《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万寿寺》《红拂夜奔》等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中文阅读无法绕过的传世经典,亦受到史学界、哲学界格外推崇;其作品对当代国人思维方式和心灵地图的塑造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阅读王小波,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寻求自由、智慧、有趣的一种隐秘象征。

......(更多)

目录

目 录

自序

积极的结论

思维的乐趣

我看国学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迷信与邪门书

智慧与国学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沉默的大多数

对待知识的态度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体验生活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椰子树与平等

优越感种种

诚实与浮嚣

洋鬼子与辜鸿铭

百姓·洋人·官

极端体验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关“错误的故事”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思想和害臊

有关天圆地方

科学的美好

皇帝做习题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肚子里的战争

高考经历

人性的逆转

理想国与哲人王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盛装舞步

科学与邪道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跳出手掌心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知识分子的不幸

我看文化热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之争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王朔的作品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更多)

读书文摘

我认为,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假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

因为没事干而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太多。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到理性的轨道上。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我所说的一切全都过去了。似乎没有必要保持沉默了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一般来说,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因为这点小小的疏忽,至善就变成了至恶······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在思想真空里煎熬。

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人家有几样好东西,活的好一点,心情也好一点,这就是轻狂。非得把这些好东西毁了,让人家沉痛,这就是不轻狂。

照我看,不管干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

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撒癔症比过正常的生活还快乐一些吧。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这种想法的古怪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是想当牧师、想当神学家,还想当上帝(中国话不叫上帝,叫“圣人”)。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疴屎自已吃。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节上从来就不明白,所以常常会害到自己。

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有种东西,我们说它是崇高,是因为反对它的人都不崇高。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沉默的大多数

学者往往在求真实和受欢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条两全之路。

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贯性,到死方休。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

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出自人性的逆转,这篇感悟最为深刻)。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代的欧美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讨论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剩给别人。咱们能不能学会?

如果看翻译的书,能把你看得连中国话都忘了(哈哈哈哈哈哈,最近确实跳了好多坑)。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做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

我宁可做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

贝壳因为舍得血肉,才有珍珠赞美伤口;煤炭因为善于等候,才有钻石寄托恒久。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说实话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不像样了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我们这里,人对人的态度,有时太过粗暴、太不讲道理。按现代的标准来看,这种态度过于原始——这可能是传统社会的痕迹。假如真是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期望将来情况会好些。

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

我所说的一切全都过去了。似乎没有必要保持沉默了。

我的积极结论是这样的:真理直率无比,坚硬不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