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更多)
......(更多)
中国文学史
出版说明
总序
朱佩弦先生序
自序
启蒙时代
第一章 蒙昧的传说
第二章 史诗时期
第三章 女性的歌唱
第四章 散文的发达
第五章 知道悲哀以后
第六章 理性的人性
第七章 文坛的夏季
第八章 苦闷的醒觉
黄金时代
第九章 不平衡的节奏
第十章 人物的追求
第十一章 原野的认识
第十二章 旅人之思的北来
第十三章 主潮的形式
第十四章 诗国高潮
第十五章 古典的先河
第十六章 修士的重现
第十七章 文艺派别
第十八章 散文的再起
白银时代
第十九章 口语的接近
第廿章 凝静的刻画
第廿一章 抒情时期
第廿二章 晚唐余风
第廿三章 骈俪的再起
第廿四章 古典的衰歇
第廿五章 文艺清谈
第廿六章 第四乐府
第廿七章 理性的玄学
黑夜时代
第廿八章 梦想的开始
第廿九章 讲唱的流行
第卅章 杂剧与院本
第卅一章 舞台重心
第卅二章 章回故事的出现
第卅三章 梦的结束
第卅四章 女性的演出
第卅五章 诗文的回溯
第卅六章 文艺曙光
......(更多)
我们知道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其间虽无深崭的渊阱隔离着,却自有其天然的疆界;在此疆界内者则取之,在此疆界外者,则舍之。
到了《古诗十九首》,仍是诗言志,但此时总算已由政治性面转変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了,但并不求人了解,也没有希望立言立德”的意思。不过,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开创了中国纯文学的先河。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已到达了文学成期,即从此开始有了纯文学,也有了纯文学家。
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而详其文体,散朗任自然,如魏武帝临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又如太原公子,不衫不履,风神隽逸;在齐梁雕藻之中,另是一种蹊径。刘勰《文心》,句无虚散,齐梁之缛采也;钟嵘《诗品》,体任自然,魏晋之逸调也;宜约之赏勰而不赏嵘也。观约所制,体裁绮密,而嵘之作,风神朗照;盖体之疏密不同,故拒之而不与耶?
我写这部文学史,只有这一点初衷,我以为在黑暗里摸索着光明的,正是文艺;有文艺就有光,就有活力,然后一切问题才可以解决。
所谓伟大的文艺正如伟大的时代,人们常常有其不同的解释;热心于社会改造的人们,以为伟大的文艺就是有助于理想社会的文艺,但爱好文艺的人们,却正以为那理想的社会,必然的须是接近于文艺的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的理想也就是什……所以我正如一些社会学家要文艺,我则要求那能产生伟文艺的社会。
元帝萧绎之于简文,其犹陈思之于魏文乎。同一雕丽,而简文之气缓散,元帝之笔警秀。简文语缛而势驽,故不矜于先鸣;元帝意警而辞秀,时卓出以偏骧。特是简文之缛而词滞,不如魏文之弱而气清;元帝之秀以警发,亦逊陈思之遒而雄出。此由世有升降,遂致气有厚薄耳。
鲍照诗中特显一种人生之苍凉感。此种苍凉不同于≪古诗十九首≫之忧生,也不是建安之忧世愤激。是世味饱谙、无可奈何,又不能安之若素;想愤激怆恻,却又要勉作宽慰语。是看破而看不穿,想舍离又不放弃。此所以为"难",所以苍凉,所以怅恨,所以吞声。
即汉代产生的对人生的怀疑和对人类微渺的悲观,至三国六朝而猛增,至唐中叶而遭清理,而宋以后的文学便在乐观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