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文学的德意志性是什么?为何将1800年前后的德国文学古典浪漫时期称为德意志文学的黄金时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海因茨?史腊斐如一位高明的导游引领读者深入到德意志文学一千二百年的崇山峻岭中。这部史书气象峥嵘、观点犀利独到、文字劲健潇洒,读来酣畅淋漓,是一部简短却不简单的文学史论。2001年在德国出版后,引发了学界热议,至今已八次再版,译成六国语言。2012年荣获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更多)
海因茨·史腊斐(HeinzSchlaffer),1939年生,斯图加特大学德文系荣休教授,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发表专著《神灵之语——诗歌的目的和方法》(2012),《解缚了的文字:尼采的风格及影响》(2007),《文学与知识:美学的形成和语文学认识的产生》(2002),《19世纪的譬喻:<浮士德>第二部》(1989),《审美历史主义研究》(1975)等。因其富有个性和文采的学术写作和文学评论,荣获柏林国家艺术院颁发的亨利希·曼文学奖(2008)以及德意志语言文学院颁发的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2012)。
......(更多)
目录
引言:德意志
第一章:失败的开端
第一节:被遗忘的中世纪
第二节:迟到的近代
第二章:成功翌始:18世纪
第一节:牧师之子——缪斯之子
第二节:新的语言
第三节:文学不朽
第三章:发展、复兴和终结
第一节:发展:19世纪
第二节:复兴和终结:20世纪
结语:文学的历史
......(更多)
只有这样隆重端庄的观赏仪止,才能使艺术的净胜内涵超越其感性形式凸现出来。……严肃艺术的显现同时也是一种仪式。……在德国,对待艺术品合宜的态度是顶礼膜拜,这成了美学以及文学的教育目标。 德意志文学缺乏娱乐性是作家刻意为之……(教育小说)……更重要的是童年回忆、与师友的交往、理论的阐释、艺术品的鉴赏、场景的描写、孤独的状态、人生阶段的转变。
日耳曼学家的考古发掘不过是迁葬工程:从图书馆将沉睡多年的手抄书和字迹模糊的印本唤醒,经过编纂、评论和解释后,它们又回到图书馆,陷入永久的沉寂中。读者对它们敬而远之,而这些艰难而昂贵的工程却正是为读者准备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