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幕后导师、华语圈辩论神级人物胡渐彪作品。
5个维度,30个思辨通识,全面提升你的认知力、决策力、判断力、创新力。
杨天真、薛兆丰、河森堡重磅推荐*****
为什么说思辨力是学校未教,但人生必修的重要底层能力?
这是因为,思辨力所对应的是解决问题和权衡利弊做出决策的能力,是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而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孩子扮演的更多是识记知识的角色,主动思考、创造和选择方面的训练不足。这就导致很多孩子会做题,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会考试,却不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
不管你是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职场的成年人,如果思辨课是你人生中缺失的一课,你都可以通过对本书5个版块30个议题的学习,实现对自我的探索、对社会的洞察,提升信息甄别力、决策判断力,最终拥抱成长与蜕变。
......(更多)
作者:胡渐彪
马来西亚第壹辩手,国际大专辩论会蕞佳辩手。
1999年代表马来亚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获得亚军,荣获“优秀辩手奖”;同年又代表马来亚大学参加全国大专辩论会,夺得冠-军。
2001年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夺得冠-军。
2013年发起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新国辩)。
2014年参加《我是演说家》并获得季军。
《奇葩说》幕后指导教练,各大国际华语辩论赛事常驻专家评委。
现任“表达学堂”青少年培训业务主理人,开设“中小学思辨与表达”线上及线下培训课程,深受家长和学生们喜爱。
......(更多)
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学思辨力
第一章 自我探索
1.透明度错觉:揭秘他人与我的心理距离
我明明都说这么清楚了,他怎么还是听不懂呢?
2.巴纳姆效应:性格测试真的靠谱吗?
网络上性格测试的结果,为什么总是这么准啊?
3.聚光灯效应: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窘态
一出丑就觉得脸丢到全世界去了,这可怎么办呀!
4.角色效应:如何用“入戏”改变行为
原来只要选对了人设,人人都能自动变优秀!
5. 潘多拉效应: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
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是想做,真的是因为我太叛逆吗?
6. 自我服务偏差:懂得客观面对成败
“自我欺骗”,原来是一种保护的本能啊!
第二章 社会洞察
7.谣言心理学:如何快速识破一个谣言
为什么那么离谱的谣言,也会有人信?
8.羊群效应:学会逃离“人与亦云”的陷阱
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也应该照做吗?
9.沉默螺旋理论:沉默真的是金吗?
我不说话,难道就代表着默认你的观点吗?
10.公正世界假设:“公正”也可能会害人
原来谴责受害者的人,是因为对这个世界有错误的想象啊!
11.刻板印象:学会识别偏见
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2.刻板印象威胁:偏见是如何伤害他人的
刻板印象对他人的伤害,远比你想像的更严重!
第三章 信息素养
13.幸存者偏差:真相往往在看不到的地方
为什么那些网红,好像轻轻松松就发了大财!
14.大数据:数据如何“读取”我们的生活
明天的路况,软件今天是怎么知道的?
15.信息茧房:信息时代,如何打破认知的局限
网上看到的都是我喜欢的,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16.质疑精神:质疑,才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学会质疑,可不只是“提出问题”那么简单!
17.事物具有两面性:换个思路,人生豁然开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8.因果倒置:如何识破网上不靠谱的素材
常健身就能有高收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四章 决策与判断
19.控制错觉:每个人都渴望控制感
在电视前“指挥”球员的球迷,他们都疯了吗?
20.锚定效应:认识“第一印象”的魔力
为什么打折商品的价签上,一定要写上被画掉的原价?
21.皮格马利翁效应:认识鼓励的力量
老师的一句话真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22.边际效用:继续做这件事情,还值不值得?
“这个汉堡很好吃,但不如前八个好吃!”
23.沉没成本:如何看待过去的付出
明明该放弃了,怎么就是放不了手!
24.酝酿效应:大脑其实喜欢这样想事情
遇到难题了先干点别的,灵感或许就来了!
第五章 成长与挑战
25.社会懈怠:如何高效督促小组成员
团队里总是有划水摸鱼的,我该怎么办?
26.登门槛现象:如何让别人更愿意帮你
顶级推销员进门总会先要一杯水,这是为什么?
27.鲶鱼效应:了解竞争的重要性
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是件好事吗?
28.拉锯效应:学习“1+1>2”的魔法
“合作才能共赢”,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29.事后聪明偏见:学会客观总结经验教训
为什么好像事后人人都是诸葛亮?
30.信念固着:要如何改变人们的信念
证据都摆在眼前了,为什么有的人还是不信!
致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