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一,考察这一哲学的整体结构及其具体内容必须注意:一方面,整个朱子哲学和它的重要部分都不是一次形成的静止结构,而是有其自身提出、形成并经历复杂演变的动态体系;另一方面,组成这一学说总体的命题大都不是意义单一的命题,朱子哲学中的哲学命题和他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在内容上大都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含义。这两方面造成了朱子哲学的复杂性。因而,本书注重从时(历史演变)空(层次角度)的不同方面对朱子的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和全面分析,以求达到对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哲学体系的具体把握。
......(更多)
......(更多)
引言
内容提要
前论 禾子早年思想的发展
第一章 朱子与三君子
一 以儒名家
二 出入经传
三 泛滥释老
四 归本伊洛
附:白田庚寅师事说辨
第二章 朱子与李延平
一 道南之传
二 体验未发
三 洒落气象
四 境界与本体
五 涵养与穷理
六 理一分殊
本论一 理气论
第三章 理气先后
一 太极解义
二 太极之辩
三 理在气先
四 晚年定论
第四章 理气动静
一 理乘气动
二 性情动静
第五章 理一分殊
一 月印万川
二 一实万分
三 理一分殊
四 万物一理
第六章 理气同异
一 理同气异
二 理有偏全
三 气异理异
四 枯槁有性
小结
本论二 心性论
本论三 格物致知论
后论 朱陆之辩
附录 评陈来的《朱熹哲学研究》
征引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更多)
李泽厚论李杜时曾提出,李白所代表的特征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杜甫的意义则在于为人提供了可资遵循学习的规范。冯友兰先生因谓道学之于玄学,正犹杜之于李,玄学没有讲清精神境界得来的方法,道学则教人于日用功课中达到这种境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