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堂课“,洪子诚重写“他的文学史”
☆ 跨越1949~1989,聚焦当代中国深刻变化的40年中的16个关键问题,涉及130位重要作家、44位学者
☆ 不只是一门文学课程,更是理解当代中国情感结构与政治文化变迁的一把钥匙
本书脱胎于洪子诚在B站的视频课《洪子诚讲中国当代文学》,经作者亲自修订,扩充大量内容,集中探讨了十六个中国当代文学问题。它不仅是一门文学课程,更是理解当代中国人情感结构与政治文化变迁的钥匙。
洪子诚的写作方式不追求系统全面,而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书中选取的题目具有代表性,能以点带面。这与其说是简化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课,不如说是洪子诚自2002年退出北大教学现场后,首次通过视频与读者交流的真诚尝试。他表达了两个希望:一是期待批评和讨论,鼓励读者提出不同意见;二是希望激起大家阅读文本的兴趣,而非仅讨论知识和概念。
因此,本书较之洪子诚以前的著述,多了具体文本的分析解读。16讲课程从基本概念讲起,厘清争议和疑惑,话题涉及各家流派及多种文类。每节论述一个重点问题,如中篇小说概念的“发明”、当代文人的“另类写作”、难以归类的汪曾祺等。
洪子诚还引入新问题、新观点,探讨以往文学史中未充分展开或看法有变的问题。他用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围绕文学的当代史事讲透彻,展现出一位诚恳朴实、谦逊可爱的学者形象。
......(更多)
洪子诚
广东揭阳人,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述有《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我的阅读史》等。
......(更多)
几点说明
第一讲 疑窦丛生的“当代文学”
第二讲 当代文学的“地形图”
第三讲 “苏联化”与“去苏联化”
第四讲 中篇小说的“发明”
第五讲 “组织部”里的文学成规
第六讲 “人民大作家”或“乡村治理者”
第七讲 历史提的问题,回答得了么?
第八讲 19世纪文学:“怀旧的形式”
第九讲 60年代的“戏剧中心”
第十讲 当代文人的另类写作
第十一讲 延长线上的“新时期”
第十二讲 新诗潮:寻找新的符号系统
第十三讲 拒绝的诗歌美学
第十四讲 “卑微者”的小片天空
第十五讲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
第十六讲 结束语:承继与告别的难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