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海外华人回忆儿时父亲教他们兄弟姐妹读文言文,说,如果能不靠注解基本读通《聊斋》,文言阅读能力可算60分及格。如果能读《论语》,就有90分了。老先生的这个指标未必是权威,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论语》中的字词问题不少,而且和历代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旧学堂的人,《论语》是必须熟背的,而后来的人读《论语》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别:前人读《论语》、说《论语》和日常的构思、阅读是浑融无间的;对今人而言,很不幸,通读《论语》却是要“发愿”的,即便如愿完成,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也像是形成了一个“孤岛”,很难左右逢源。如此读书,想不功利也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种前人少有的尝试:一部《论语》,附以最常见的朱注,为读者扫清基本的文字障碍(说实话,光是原文,今天大概只有专家级读者才能拿到90分);然后,根据原文的内容,我们附上历代文章诗词中相关的实际应用的例子。这种应用,有的是提炼,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的话被顾炎武行文时提炼为“盖自幼学时习之”;有的是直引,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被《五灯会元》中的和尚用在了他的谈禅语境中;也有的是相关的趣事,如《世说新语》记载殷仲堪大白天和小妾躲在屋里,被桓玄讥笑之后他一边耍赖一边说“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还有一些是比较有趣的相关考证或推论,多出自《困学纪闻》、《日知录》等学术著作。这些应用,就是前人对《论语》中的语句的运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读这些诗文的时候在相应的注解中找到“论语某篇”及相关的原文,而现在,这件事情倒过来做,以《论语》自身为纲,把前人以之为典源、语源的话附丽其后。这么做,希望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使读者,尤其是学生一族不要带着一种功利去读《论语》。《论语》是活泼泼的,《论语》的根须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今天读《论语》,如果只以能诠释字词或援引名句为目的,那读罢之时多半会生出一种茫然的情绪,未免太可惜了。
二是尝试一种解读方式。《论语》其书,由于其至尊的地位,前人解读过于精而钻,一字一句不得“圣人本义”不止;今人解读又常失之疏与野,常按自己的需要任意发挥和歪曲。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很难证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语》中的字字句句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正如常用词汇是语言的元素,我们习用词汇不都是一次一次听别人在各种语境中使用,然后才明白这个词该怎么用的吗?那前人用《论语》的词句说自己的话不也正是《论语》最生动、最准确的注释吗?
......(更多)
......(更多)
导读论语序说读论语孟子法卷第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卷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卷第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卷第四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卷第五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卷第六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卷第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卷第八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卷第九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卷第十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更多)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历史上的孔子,是个大矛盾,他所做的事,实质是违背、破坏周代的封建文化,但他所向往的,却是回归旧封建体制,一个取消他自己这种老师角色的环境。
《论语》和《左传》完全不一样。《左传》有着严格自觉的结构秩序,了解《左传》一定要先了解这份编年的结构秩序。《论语》却是相对松散的笔记汇编,没有经过强烈主观的排比,也就不能强求硬解其中的文句顺序,有什么必然的道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德不孤,必有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言必信,行必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