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由当今国际后殖民主义研究大家罗伯特•J.C.扬撰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清华大学外语系资深教授王宁作序推荐。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内容新颖而活泼,与其他后殖民主义的简介大为不同。作者不是在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世界局势、个人经历和史实评述入手来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他将讨论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举例子涉及土著人、无地农民、阿尔及利亚的籁乐、后殖民女权主义以及全球性的社会和生态运动。
......(更多)
作者
罗伯特•J.C.扬 纽约大学朱利叶斯•西尔弗英文和比较文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殖民的欲望:文化、理论和种族的混杂》(1995)、《后殖民主义:历史的导引》(2001)等。
序言作者
王宁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福特杰出学者讲座访问教授,伊利诺伊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杜克大学客座研究员,华盛顿大学杰出访问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员等。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2000)、《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2000)、《超越后现代主义》(2002)、《全球化和文化研究》(2003)、《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2003)、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2004)。
......(更多)
导言:蒙太奇式的简述
1 属下阶层的知识
2 来自下层与上层的历史与权力
3 空间与土地
4 混杂
5 后殖民女权主义
6 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全球化
7 翻译与转化
索 引
英文原文
......(更多)
本书最理想的读法是,伴随着《查不拉斯》、《格温德兹妈妈》或者《瓦莱奇》的粗犷而强烈的打击乐旋律,一边听着“切伯”哈立德、凯克哈·雷米提和海姆的歌声一边阅读。
籁乐最初发展非常迅速,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年轻的“切伯”(像凯克·梅弗塔、凯克·杰鲁勒·伦卡维这样的男歌手)或“恰波”(女歌手)在歌舞表演会或婚庆上演唱,并创造出了反映当时政治和文化形势的激进而又忠实的新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