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船》为九〇后作家熊生庆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作者近年创作的10篇小说。
小说地理背景大多以“三线建设”工业城市六盘水为原型,呈现了没落的边缘工业城市中“苗刀”传人、孀居女人、空巢老人、县城艺术家、工人等小人物的生命状态。小说中的许多人经历失败,生活落魄,但他们身上仍有生生不息的生存韧性、充沛的生命活力。作家表现出他们身上淋漓的元气与生命力,也直面他们在惨淡人生底色中的挣扎与沉浮。
小说语言准确,文学质地细腻、绵密,塑造的各色人物既有一定的传奇性,又能让读者感受共通的时代经验、人生经验。
自 序
(熊生庆)
二〇一九年年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考量,我决定放弃诗歌,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那是我诗歌写作的第六个年头。我深知自己的局限,依旧热爱写诗,但不得不放弃。我用六年时间,来证明自己不适合干这事儿。
为什么转向小说,如今想来颇觉可笑。在一篇创作谈里,我曾说过,是为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坦白讲,对小说的喜欢是前提,此外还有个诱因:当时集中读了一批青年作家的小说,心想这活儿我也能干。写了两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好在也慢慢摸到些门道,于是暗下决心,先写个三五十万字,行不行, 再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集子对我有特殊意义。我无比珍视她,尽管她有诸多不足。
本书收入的十篇小说,大多写于二〇二二年至二〇二三年,那是个特殊的时段,不用我赘述。加上那会儿我刚从县城调到贵阳,工作性质变了,突然有了大把的时间,之前没得到满足的表达欲,终于可以尽情释放。我边读边写,平均每周读一到两本书,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了近四千字。那段时间写的东西,多半成了废稿,但废稿也是建立写作信心的一种途径。我写,故我在。
我五岁上学,天性调皮,经常被父亲收拾。每次犯了错,父亲都会罚我蹲马步,还让我边蹲马步边背书。要是背得好,可以少吃点苦头。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应对父亲的方式。课文背不了几篇,没关系,自己编。父亲不识字,连他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我只要编得勉强像那么回事,就能蒙混过去。我想,这应该是我虚构的开始。那时候,我还没学会“虚构”这个词,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虚构带来的好处。原来它可以是我抗争的武器。
虚构是会上瘾的,这种东西像种子一样,给它合适的阳光、雨水和土壤,便会慢慢生根发芽。意识到这颗种子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呵护、培育它,是上大学以后的事,那时我想,命运一定对我另有安排。我告诉自己,要走该走的路,经受该经受的,让那颗种子长成一片内心的风景。就这么走过来了,直到现在。
现在,虚构是我认识和理解人、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我打开一扇又一扇未知之门的钥匙,是我无比确信却羞于说出口的志业所在,是我在这尘世之中修持自身的法门。
现在,这本集子就要与大家见面了。写这篇短序之前,我又将书稿过了一遍,本打算谈谈创作缘起,以及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冷静想想,没有必要,小说写完,我就跟这些东西没关系了。一个写作者谈论自己的写作是尴尬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么,请允许我怀着忐忑与惶恐,对我的家人,对这一路走来给予我温暖和帮助的师友们和促成此书出版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文学的辉光必将一直照亮我们,也照亮恰好读到这本书的你。
二〇二四年八月
......(更多)
熊生庆,1994年生,贵州六盘水人,现居贵阳。已发表小说数十万字,有作品被《中篇小说选刊》《思南文学选刊》《小说月报》选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