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妥协与对抗

妥协与对抗
作者:王升远
副标题: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5-06
ISBN:9787532798155
行业:其它
浏览数:5

内容简介

★战争不只发生在战场,也发生在人心里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找回思考与行动的勇气

★从沉默到抗争,在喧嚣与遗忘之间,重新倾听个体的声音

★葛兆光、陈思和、许纪霖、韩东育、孙歌、小熊英二、项飙、许知远

共同推荐

*****************

二战虽已过去,可在这个地球上战争却每天都在发生。日本的战争时代似已不再,但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战争式的思维是否已随之远去?曾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悲剧会不会“昨日重现”,发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全书以日记、随笔、文学作品等为切入点,细致呈现如永井荷风、尾崎士郎、火野苇平、吉野源三郎、鹤见俊辅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复杂立场和思想波动;同时结合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作为时代镜像,探讨隐藏在童话叙事背后的战争隐喻与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极端的战争逻辑依然潜伏在人类社会的缝隙中,我们是否能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照见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

对异域的研究总是对本国的审视,中国学者的日本研究,从根底里说也是在反观中国。日本往往是中国的镜子,无论它是望远镜,是放大镜,还是哈哈镜。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王升远《小引》中用了“极端语境”几个字指代日本的战时与战败,即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来讨论日本知识人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让我不由得想到鹤见俊辅说的“转向”,因为“转向”说的正是战时日本的精神史。读这本讲日本的书,或许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在中国的“极端语境”也就是那些时势比人强的时代,中国知识人是怎样回应时代的,是妥协、是反抗,是沉默,抑或转向?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作者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国内“知日派”学者,他在本书之中,梳理了一条从明治维新到帝国疯狂直至战后转型的历史脉络,以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日本知识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日本的镜像折射出东亚精神世界的普遍症状,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知识人在现代转型历史迷局中的内在困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更多)

作者简介

王升远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战后日本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多项,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2017年),译著有《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三联书店,2020年)等。

......(更多)

目录

小引

上卷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1938:“非常时期”的一场越境私奔及其文学史余波

奥野信太郎:“精神故乡”的面影

“正直的老鹰”与“卑鄙的鸽子”——日本帝国的毁灭之路

永井荷风的洁癖与复仇——《断肠亭日乘》中的“现代日本”批判与日常抵抗

大佛次郎战败日记中的“神风”与荷风

麦克阿瑟的靴子——“开除公职”处分与尾崎士郎的时局因应

帝国宣传的莫比乌斯环——战时、战后火野苇平的政治悲喜剧

战败日记的“读法”——兼谈有关战争记忆的劳动分工

“叛逆者”的哲学——鹤见俊辅的“方法”论及其思想、政治选择

弱者的抵抗——从宫崎骏的《红猪》到雅斯贝斯的《罪责论》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官魔”与“野魔”

在艰难时世中做个“真正的人”——从吉野源三郎到宫崎骏,再到我们

宫崎骏的终极之问:《你们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的道德抉择与历史隐喻

下卷

从历史想象东亚:走出“方法”与“特性”的迷思

“内在于中国”和“内在于我的中国”——近代日本如何言说中国

帝国的“颜面”:日本人论的名与实

帝国的幽灵——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之启示

壑声、峰影与“中间地带”——从陈言的《万壑有声》到知识人行动的边界与可能

犹大与总督——如何思考近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150年前的那些粪便——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东亚射程

日本文学家战争责任研究的六个层面与未竟课题

“跨战争”视野与“战败体验”的文学史、思想史意义

作为“反应装置”的战争和作为“认知装置”的“战后”

“同时代集体性心情”:异态时空下的知识人、民众与国家

表述日本的姿态与阅读日本的心态

家史调查、历史记忆与“全历史”写作——中日学者三地书

......(更多)

读书文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