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社会心理学(原书第14版)

社会心理学(原书第14版)
作者:[美]尼拉 R.布兰斯科姆( Nyla R. Branscombe) / 罗伯特 A.巴隆(Robert A. Baron)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9-03
ISBN:9787111619352
行业:教育
浏览数:30

内容简介

生活中哪一方面对你的健康和幸福影响最大?如果没有来自家人、朋友、伴侣、导师、同事以及邻居的联系和互动,你的生活将会怎样?

像鲁滨逊或者电影《荒岛余生》中的主人公那样,与世隔绝完全独自一人生活的经历,似乎只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通人即使只丢了手机,或者无法登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失去联系"的感觉都会令人感到焦虑,甚至抓狂。

可以肯定地说,社会联系是我们生活中的核心,它定义了我们是谁,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每个人都与他人联系着,也被他人影响着。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有爱与助人,另一方面也有偏见、排斥和暴力。在这本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书中,你将看到大量有趣的主题,例如:

如何在不完整的信息下做出判断,比如上哪所大学?选择什么健康保险?

有多少名人欺骗了大众?他们的欺骗为何如此难以察觉?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向他人展示自己?

长得可爱有什么强大的实用优势?

最近美国枪击事件等攻击行为中,肇事者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在群体中与听众有效交流?

如何克服逆境,获得幸福生活?

也许,你对自己或周围的世界早已非常熟悉,我们相信,来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答案,仍然会使你吃惊与讶异。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吧。

......(更多)

作者简介

尼拉 R. 布兰斯科姆(Nyla R. Branscombe)

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任《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公报》《英国社会心理学》《群体加工与群际关系》等杂志的副主编。2015年荣获美国堪萨斯大学拜伦 A. 亚历山大研究生导师奖。

至今,她已发表了超过140篇论文,作为共同得主,曾两次获得奥托·克莱因伯格奖,两次获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出版奖,独自或共同著有《集体犯罪:国际视角》《纪念布朗:社会心理学中的种族主义与歧视》《重新审视社会认同》《性别与心理学手册》《变化的心理学:生活情境、经验与身份认同》等书籍。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在社会认同视角下的群体间关系。

罗伯特 A. 巴隆(Robert A. Baron)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创业杰出教授。曾任教于伦斯勒理工学院、普渡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与牛津大学。1979~1981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与发展心理学项目主任;2001年,任法国研究部(图卢兹大学)高级研究员。

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APA)成员,也是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的特别会员。至今已发表140多篇论文,独自或共同著有49本心理学或管理学的书籍。他是几本重要期刊的董事会成员,也获得许多研究奖项(如《管理学院》商业部"思想领袖"奖,2009年格瑞夫奖)。他拥有三项美国专利,同时也是美国个别教育计划(IEP)的创立者与首席执行官。

译者简介

邹智敏

博士,2009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6月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要讲授"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心理测量""管理心理学""社会决策""应用心理学"等课程。其主要研究关注于社会知觉偏差、社会情绪、多元文化等领域,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等多项课题。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多部译著。

......(更多)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中的科学 / 1

1.1 社会心理学: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做什么的 / 3

1.1.1 社会心理学是自然科学 / 3

1.1.2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行为 / 6

1.1.3 社会心理学寻求理解社会行为与思想的原因 / 6

1.1.4 社会心理学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求基本原理 / 9

1.2 社会心理学的前沿 / 10

1.2.1 认知与行为:同一枚"社会硬币"的两面 / 10

1.2.2 情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10

1.2.3 社会关系:它对幸福感有多重要 / 10

1.2.4 社会认知科学:当社会心理学遇到脑科学 / 12

1.2.5 内隐(无意识)过程所扮演的角色 / 13

1.2.6 全面思考社会多样性 / 14

1.3 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解答问题:通过研究增长知识 / 15

1.3.1 系统观察法: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 / 15

1.3.2 相关性:寻找关联 / 16

1.3.3 实验法:通过系统干预获得知识 / 18

1.3.4 对因果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中介变量的作用 / 20

1.3.5 元分析:评估知识体系 / 20

1.4 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地位 / 21

1.5 对知识与个人权利的渴求: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 22

1.6 最大限度地从本书中获益:使用指南 / 24

总结与回顾 / 24

第2章 社会认知:我们怎么看社会 / 26

2.1 启发式:如何使用社会认知中的简单法则 / 28

2.1.1 代表性:通过相似进行判断 / 28

2.1.2 易得性:如果我能回忆起它,那它一定是频繁出现的 / 29

2.1.3 锚定调节:你哪里开始变得不同 / 31

2.1.4 现状启发式:这是什么?是否是好的 / 32

研究告诉我们 人们倾向于选择现状 / 32

2.2 图式:组织社会心理学的心理框架 / 34

2.2.1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注意、编码和提取 / 34

2.2.2 启动:究竟哪些图式指导我们的思维过程 / 35

2.2.3 图式的持续:为什么不可信的图式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 36

2.2.4 通过隐喻去推理:修辞如何影响社会态度和行为 / 36

2.3 社会思维的两种基本模式: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 37

2.3.1 自动加工过程和自动化的社会行为 / 38

2.3.2 自动加工过程的优势:不仅仅是效率 / 39

2.4 社会认知中潜在的错误来源:为什么绝对理性比你想的要少 / 40

2.4.1 社会思维的基本"倾向":过度乐观 / 40

2.4.2 社会认知中错误的具体来源:反事实假设、迷信思维 / 43

2.5 情感和认知:情绪如何影响思维,思维如何影响感觉 / 45

2.5.1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 46

2.5.2 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 47

2.5.3 情感和认知:两个独立系统的社会神经科学依据 / 49

研究告诉我们 为什么释放自己的行为,能让我们感觉良好 / 49

总结与回顾 / 50

第3章 社会知觉:寻求理解他人 / 52

3.1 非言语交流:不言之语 / 53

3.1.1 非言语交流的基本渠道 / 54

3.1.2 社会生活中的非言语线索 / 56

3.1.3 识别欺骗 / 58

研究告诉我们 非言语线索在工作面试中的作用 / 60

3.2 归因:了解行为的原因 / 62

3.2.1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试图理解社会 / 62

3.2.2 基本归因偏差 / 65

研究告诉我们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 / 68

3.2.3 归因理论的应用:干预和洞察 / 69

3.3 印象形成与管理:整合他人的信息 / 71

3.3.1 印象形成 / 71

3.3.2 印象管理 / 74

总结与回顾 / 75

第4章 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 77

4.1 自我呈现:管理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自我 / 79

4.1.1 在预测行为方面的"自我-他人准确性" / 79

4.1.2 自我呈现的策略 / 81

4.2 自我知识:决定我们是谁 / 83

4.2.1 内省:内省以探索我们自己行为的原因 / 83

4.2.2 观察者角度的自我 / 84

4.3 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 85

4.3.1 对自我的定义依社会情境而定 / 87

4.3.2 对自我的定义依别人的看法而定 / 89

研究告诉我们 归属感与群体关系的重要性 / 90

4.3.3 自我的变迁:过去与未来的自我 / 91

4.3.4 为什么自我控制难以实现 / 92

4.4 社会比较:我们如何评估自己 / 94

4.5 自尊:对自己的态度 / 96

4.5.1 自尊的测量 / 97

4.5.2 移民如何影响自尊 / 98

4.5.3 男性和女性在自尊水平上存在差异吗 / 99

研究告诉我们 歧视知觉与自尊 / 100

4.6 当自己成为偏见的对象 / 102

4.6.1 隐瞒身份:如何损害幸福感 / 102

4.6.2 克服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 / 102

总结与回顾 / 105

第5章 态度:对社会世界的评估与反馈 / 107

5.1 态度的形成:态度是如何发展的 / 112

5.1.1 经典条件作用:联结学习 / 112

5.1.2 工具性条件作用:奖励"正确"看法 / 114

5.1.3 观察学习:学习他人 / 115

研究告诉我们 社会模型和饮食 / 116

5.2 态度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影响行为 / 117

5.2.1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情境因素 / 118

5.2.2 态度的强度 / 118

5.2.3 态度的极端性:既得权益的角色 / 119

5.2.4 态度的确定性:清晰度与正确性的重要性 / 120

5.2.5 个人经历的作用 / 120

5.3 态度如何引导行为 / 121

5.3.1 源于理性思考的态度 / 121

5.3.2 态度与自发行为反应 / 122

5.4 说服的学问:态度是如何被改变的 / 123

5.4.1 说服:传播者、信息和受众 / 123

5.4.2 说服的认知过程 / 125

5.5 抗拒说服 / 127

5.5.1 反作用力: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 127

5.5.2 预警:已预知说服意图 / 128

5.5.3 对说服的选择性回避 / 128

5.5.4 主动捍卫我们的态度:与对立态度进行驳斥 / 129

5.5.5 抗拒说服的个体差异 / 129

5.5.6 自我损耗会削弱说服抗拒 / 129

5.6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管理认知失调 / 130

5.6.1 失调与态度改变:诱导服从的影响 / 131

5.6.2 解决认知失调的多种策略 / 132

5.6.3 失调何时可以作为利于行为改变的有效工具 / 132

研究告诉我们 文化和态度加工 / 133

总结与回顾 / 134

第6章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 136

6.1 不同群体的成员如何知觉不公平 / 138

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的信念中关于不公平的偏见 / 140

6.2 刻板印象的本质和起源 / 142

6.2.1 刻板印象:对社会群体的看法 / 142

6.2.2 当不同群体的成员被同等评价时,就不存在刻板印象吗 / 147

6.2.3 我们会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而对此无所察觉吗?来自个案的研究 / 148

6.2.4 人们为何会形成和拥有刻板印象 / 149

6.3 偏见:对社会群体的情感 / 151

6.3.1 偏见的起因:多元视角 / 153

研究告诉我们 存在性威胁对偏见的作用 / 156

6.4 歧视:偏见的行为表现 / 158

6.4.1 现代种族主义:致命而隐蔽 / 158

6.5 为什么说偏见可以避免:克服偏见的技巧 / 161

6.5.1 学会不去厌恶 / 161

6.5.2 接触的潜在好处 / 161

6.5.3 重新分类:改变边界 / 162

6.5.4 减少偏见的内疚效应 / 162

6.5.5 我们是否可以对刻板印象及归隐偏差说"不" / 163

6.5.6 社会影响是减少偏见的方法之一 / 164

总结与回顾 / 165

第7章 喜欢、爱和其他的亲密关系 / 167

7.1 人际吸引的内在决定因素:需要和情绪的作用 / 169

7.1.1 归属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归属感的需要 / 169

7.1.2 情感角色:我们的心情会影响我们喜欢一个人吗 / 170

7.2 吸引力的外部因素:接近、熟悉感和外表美的影响 / 172

7.2.1 接近的力量:"天造地设"的接触 / 172

7.2.2 外表美:它在人际吸引中的角色 / 174

研究告诉我们 伴侣外表间的戏剧化差距:爱真的是盲目的吗 / 177

7.3 以社交互动为基础的喜爱的根源 / 179

7.3.1 相似性:物以类聚 / 179

7.3.2 互相喜欢和讨厌: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 182

7.3.3 社会技能:喜欢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人 / 182

7.3.4 人格与喜欢:为什么拥有某些特质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 / 183

7.3.5 我们对另一方的期待?性别差异以及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改变 / 184

7.4 亲密关系:社会生活的基础 / 186

7.4.1 浪漫关系和爱的谜团 / 186

研究告诉我们 破坏爱的两个因素 - 嫉妒和背弃 / 189

7.4.2 我们希望另一半身上拥有什么 / 190

7.4.3 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我们第一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亲密关系 / 191

7.4.4 友谊:建立在家庭之外的关系 / 193

总结和回顾 / 195

第8章 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 / 197

8.1 从众:群体和规则对行为的影响 / 199

8.1.1 社会压力-不可抗拒的力量 / 200

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有多么从众 / 201

8.1.2 社会规则的产生 / 202

8.1.3 影响从众的因素 / 203

8.1.4 从众的社会根源:为什么我们经常选择"附和" / 204

8.1.5 从众的消极作用 / 205

8.1.6 对从众的反抗:为什么我们有时候选择"不附和" / 207

8.1.7 少数派的影响:多数派是不是总是占上风 / 210

8.2 依从:有求必应 / 211

8.2.1 依从的基本原则 / 211

8.2.2 基于友谊和喜爱的技巧 / 212

8.2.3 基于承诺或者一致性的技巧 / 212

8.2.4 基于互惠的技巧 / 213

8.2.5 基于稀缺的技巧 / 214

研究告诉我们 运用稀缺性获得依从 / 215

8.2.6 依从技巧真的有用吗 / 215

8.3 对权威的服从:如果命令你去伤害一个无辜的陌生人,你会这么做吗 / 216

8.3.1 实验室里的服从 / 216

8.3.2 破坏性服从:为何发生 / 218

8.3.3 破坏性服从:拒绝它的影响 / 219

8.4 无意识社会影响:他人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 / 220

8.4.1 情绪感染 / 220

8.4.2 象征性社会影响 / 221

8.4.3 模范作用:从观察中学习 / 222

总结与回顾 / 223

第9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 224

9.1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 225

9.1.1 共情-利他主义:助人为乐 / 226

9.1.2 缓解消极状态:助人行为能降低不愉快的感受 / 227

9.1.3 共情喜悦:帮助他人使人感到愉快 / 227

9.1.4 竞争-利他主义:为什么好人最先获得成就 / 228

9.1.5 血缘选择理论 / 229

9.1.6 防御性帮助:减少外群体对内群体的威胁 / 229

9.2 应对突发事件:旁观者会帮忙吗 / 230

9.2.1 危急情况下,旁观还是出手 / 230

9.2.2 法不责众?有时的确是,但并非总这样 / 231

9.2.3 决定人们是否提供帮助的关键步骤 / 231

9.3 提高或阻碍助人行为的因素 / 235

9.3.1 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 235

研究告诉我们 爱的传递,帮助他人是因为曾得到帮助 / 238

9.3.2 减少助人行为的因素 / 239

研究告诉我们 人们如何回应帮助 / 241

9.4 众筹:一种新的亲社会行为 / 242

9.4.1 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心境、情感升华与助人 / 242

9.4.2 性别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吗 / 244

9.5 最后的思考: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对立的吗 / 244

总结与回顾 / 245

第10章 攻击:本质、原因和控制 / 247

10.1 攻击理论:寻找暴力的根源 / 249

10.1.1 生物因素的作用:我们是否生来暴力 / 249

10.1.2 驱力理论:伤害他人的动机 / 251

10.1.3 关于攻击的现代理论 / 251

10.2 人类攻击的决定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情境 / 253

10.2.1 攻击的基本来源:挫折与挑衅 / 253

研究告诉我们 情绪在攻击中所起的作用 / 255

10.2.2 导致攻击的社会因素 / 256

10.2.3 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攻击性 / 260

10.2.4 性别与攻击:男性比女性更加具有攻击性吗 / 262

10.2.5 决定攻击的情境因素:高温、酒精和枪支持有 / 262

10.3 教室和工作场所中的攻击 / 266

10.3.1 什么是霸凌行为 / 266

10.3.2 网络霸凌:电子手段下的伤害行为 / 267

10.3.3 霸凌行为能减少吗 / 268

研究告诉我们 工作场所中的攻击 / 269

10.4 攻击的预防与控制:一些有效的技巧 / 270

10.4.1 惩罚:报复还是威慑 / 270

10.4.2 自我调节:抑制攻击的内在机制 / 271

10.4.3 宣泄: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真的有帮助吗 / 272

10.4.4 从思维入手减少攻击:无攻击的想法 / 273

总结和回顾 / 274

第11章 群体与个体:归属的结果 / 275

11.1 群体:我们何时加入,何时离开 / 278

11.1.1 群体:其主要特征 / 279

11.1.2 加入群体的利与弊 / 283

研究告诉我们 对我们群体的异议和批评,"因为我们在乎" / 286

11.2 他人在场的影响:从任务表现到身处人群中的行为 / 288

11.2.1 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时的表现 / 289

11.2.2 社会懈怠:让其他人来做这份工作 / 290

11.2.3 身处人群中的效应 / 291

11.3 群体协作:合作还是冲突 / 293

11.3.1 合作:为了共同目标与他人共事 / 294

11.3.2 应对和解决冲突 / 295

11.4 群体中的公平:其特点和影响 / 297

11.4.1 判断公正的基本规则: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事务性公平 / 297

研究告诉我们 感到被尊重的重要性 / 298

11.5 群体决策:如何发生及所面临的陷阱 / 300

11.5.1 群体决策的过程:群体怎样达成共识 / 300

11.5.2 群体决策的缺陷 / 301

11.6 领导在群体中的作用 / 303

总结和回顾 / 305

第12章 应对逆境并实现幸福的生活 / 307

12.1 社会压力的来源和对健康的影响 / 309

12.1.1 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 309

12.1.2 自我观念的影响 / 311

12.1.3 获得归属感 / 313

12.2 减少压力负面影响的社会策略 / 315

12.2.1 利用社会群体改善心理健康 / 315

12.2.2 管理压力:社会认同法 / 315

研究告诉我们 缓解退伍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 316

12.2.3 接纳自己 / 317

12.3 建立更公平、有效的法律体系 / 319

12.3.1 司法过程中的社会影响 / 319

12.3.2 偏见与刻板印象在司法系统中的影响 / 322

12.4 培养生活中的幸福感 / 324

12.4.1 总体来说,人们有多幸福 / 324

12.4.2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 325

12.4.3 财富能带来幸福感吗 / 326

12.4.4 幸福是"获得你想要的"还是"享受你拥有的" / 327

12.4.5 幸福的人与不幸福的人之间的区别 / 327

研究告诉我们 不同文化下,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 328

12.4.6 幸福感的好处 / 329

12.4.7 变得过于幸福是可能的吗 / 330

12.4.8 提高幸福水平 / 331

12.4.9 创业是寻求幸福的手段 / 332

总结与回顾 / 334

图片版权清单 / 336

参考文献

......(更多)

读书文摘

针对慢性节食者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抵制了一盘糖果的有货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第二个并欺凌任务中下降了。即与在第一个任务中不需要控制的个体相比,那些在第一个任务中抵制了糖果诱惑的个体在后续任务中吃了更多的冰淇淋。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即使我们可能做过拥有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伴侣的白日梦,但我们还是会专注于获得那些与自身吸引力相符的人的注意。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