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在21世纪已经过去1∕4的今天,重新审视地域差异与人类千差万别的生活状态之间的重大关联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发展,到了世纪之交时,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有一种声音愈发流行:世界是平的,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将弥合地区之间的差距,地理位置对人的束缚将越来越弱,每个人都有机会摆脱命运的束缚。然而21世纪已经过去1∕4,技术也在继续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反全球化的声音也不断高涨。问题出在哪?本书以这个问题为主要导向,分析了地区差异是如何阻碍全球化、制造不平等的。
★ 22幅世界地图+13幅地区地图,直观反映不同地区避无可避的命运差异
索马里的地缘位置,如何导致此地海盗横行?比利时的南北两部分经济、语言、文化都大相径庭,为何它没有分裂成两个国家?东京频频遭遇大地震,为何仍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区之一?“日不落帝国”曾经的统治给它的前殖民地留下了哪些遗产?本书通过35幅主题地图,回顾和分析了语言、宗教、健康、自然灾害、政策、性别等力量,给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命运。
★ 回归世界主义的宏大主题,展望人类在未来的合作前景,消除造成不平等的人为障碍
在可预见的将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仍将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然而,世界上也有许多差异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朝韩之间的非军事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美墨之间的边境墙是国家权力制造不平等的有形壁垒,国家治理的失能、两性权力的不平等、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等更是束缚人们的无形高墙。如果说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难以消除,我们起码可以努力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因此,作者在全书最后回归到一种朴素的世界主义价值观,提倡铲除各种各样的障碍,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平坦。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的流动性、互联性和一体化程度都大大加强,一种观点变得愈发流行: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平等。然而,本书意在论证,不同人群生长在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这些环境塑造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世界仍然崎岖不平,数十亿人的命运仍因地域而截然不同。
作者采纳了全球核心-全球边缘的地域划分框架,将全球人口分成国际化人口、本土化人口以及流向全球化人口三类。通过语言、宗教、健康状况、两性权利、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的对比,本书说明了,地理位置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发展,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命运。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意在弥合分歧、让世界变得更平等的建议。
【媒体推荐】
千百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具体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尽管现在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依然很难改变。因而,世界并不是平的。诚如《世界不是平的》这本书的作者所说,“地理和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需努力。
——王智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经济研究室主任
《世界不是平的》让我们了解到,世界是崎岖不平的,气候、地形、自然灾害、病原体等因素影响着经济、政治、语言、文化和权力。
——杰弗里·D. 萨克斯(Jeffrey D. Sachs),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
哈尔姆·德·布莱提醒了我们,在科学及其传播的过程中,博学与美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Science)
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世界大事,却又对通过媒体涌入家中和办公室的大量信息感到不知所措的人来说,《世界不是平的》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自然》(Nature)
......(更多)
【著者简介】
哈尔姆·德·布莱(Harm de Blij)生于荷兰,环境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以及宗教学学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成员,牛津大学《北美地图集》编辑,曾长期担任迈阿密大学文理学院地理系主任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顾问。他将地理学带入大众视野,倡导在学校开展地理教育,被誉为“地理学界的巨人”。他的著作包括《地理学为何重要》《地理学:领域、区域和概念》等。
【译者简介】
黄春燕,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著有《多丽丝·莱辛叙事中的杂糅修辞策略研究》《翻译教学与实践探微》《寂静之声——英语经品读及个性随笔》等,译有《反抗的文化:拒绝表征》(合译)等。
刘建华,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等。著有《看世界:童眼存真》(合著)、《心之启航:灵之归宿》(合著)、译有《脆弱的家庭》。
......(更多)
序 言
第一章 国际化人口、本土化人口和流向全球化人口
第二章 帝国时代的语言遗产
第三章 决定命运的宗教地理
第四章 高低不平的人类健康地形图
第五章 危险境地的地理
第六章 开放的地方和闭塞的地方
第七章 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命运
第八章 权力与城市
第九章 次国家单位的机遇和危机
第十章 降低壁垒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