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伯爵是俄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时期的宫廷重臣,俄罗斯帝国政治家,历任交通大臣、财政大臣、大臣委员会主席和第一任大臣会议主席,是俄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本书中,维特以亲历者身份,生动翔实地再现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李鸿章访俄、日俄战争缘起、朴次茅斯条约的 前因后果等。本书不啻为维特唱给俄罗斯帝国的挽歌,为其灭亡和1917年巨变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料。
本回忆录因系维特的亲历,所以真实,因维特的显赫地位,所以重要。但自恃始终忠于皇上的维特,其回忆录的出版却因皇上而经历了坎坷之路。尼古拉二世早就知道维特回忆录的存在,维特尸骨未寒时,密令查封了维特的私人档案。熟谙沙皇脾性和警察手段的维特对他敬爱的皇上也存有戒心,在手稿处理上棋高一着——把它放到了国外,躲过搜查,保存下来,后人才能看到他的回忆录。关于这段故事,原版前言已有交代。
回忆录的某些章节曾在俄国面世,那是维特故去5年后的事。
關於此書的漢譯本。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商务印书馆内部印行的《维特伯爵回忆录》。这个版本的俄文编选者阿·亚尔莫林斯基为了避免原稿的重复,将回忆录的顺序重新排列、压缩,故难以反映这本巨著的全貌。
民國七十年(1981年),新华出版社也出版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一书,取材与商务印书馆版本相同,但篇幅较小。
今此《维特档案》是据2003年圣彼得堡版本译出的,编者是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以巴赫梅捷夫命名的俄国和东欧文化历史档案馆,依据的是后者收藏的档案,没有删减,据俄文原文刊印,悉数发表。
新译本的学术价值,除了维特的记述外,还因编者的详尽注释而锦上添花。难能可贵的是,编者使用了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的丰富资料,引用了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把有关重大事件的要素,特别是沙皇的谕旨予以介绍,并對维特记述中的明显谬误处或纠正或提供佐证材料,对某些观点之评判,无不鞭辟入里。编者考据之精细,史料之确凿,高达全书篇幅10%的注释量,使回忆录的价值更加明确,甚至可单独辑录成书。
......(更多)
叶柏川,1974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1993-199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1997-2000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俄语系,2000-200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中俄关系史。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伯爵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时期的宫廷重臣。 他在1892-1903年间担任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1905-1906年间任俄国首位大臣会议主席,1915年2月28日在彼得堡去世。不言而喻他是这两个王朝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也是沙皇许多重大决策的亲眼目睹者和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者,特别是1905年10月17日宣言的颁布,俄日战争和1905年朴次茅斯和约的签定,以及为恢复帝俄经济而争取到的巨额国外贷款。
李晶,硕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翻译。
杨怀玉,博士,空军装备研究院翻译队副译审。
张丽,博士,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玉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及其回忆录/1
维特夫人的序言/1
第一卷(上)
第一章/3
第二章/60
第三章/110
第四章/171
第五章/223
第六章/279
第七章/334
第八章/385
第九章/445
第十章/507
第十一章/569
第一卷(下)
第十二章/627
第十三章/708
第十四章/777
第十五章/850
第十六章/911
第十七章/981
附录一/1087
附录二/1092
第二卷
前 言/1133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07年6月/1135
汉堡 1907年6月/1147
汉堡 1907年6月/1192
凯特勒赫(Catleret,法国) 1907年8月/1245
比亚里茨 1907年8月(俄历)/1285
比亚里茨 1907年9月/1305 彼
得堡 1908年1月/1389
维希 1908年8月/1424
维希 1909年7月19日/1433
比亚里茨 1909年8月/1453
比亚里茨 1909年9月/1508
维希 1910年7月11日/1542
萨尔茨施利尔夫(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附近) 1911年6月/1613
比亚里茨 1911年8月/1624
萨尔茨施利尔夫 1912年7月14日/1646
比亚里茨 1912年8月25日/1711
人物简介/1759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