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从1750年到1950年跨度长达两百年的西方各国文学批评的历史。由于作者造诣深厚,资料丰富,表达清晰,因此把一部常人想来艰涩难懂的理论专著写得深入浅出,颇多幽默风趣之处,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是一部可与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媲美的宏篇巨制。
......(更多)
《近代文学批评史》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比较文学专家雷·韦勒克的代表作。韦勒克1903年生于维也纳,祖籍捷克,1926年获得捷克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博士学位,1930年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攻英国文学,1946年加入美国籍。1946年至1972年担任耶鲁大学斯拉夫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并作为访问学者到哥伦比亚、哈佛、印第安那等多所院校讲学。由于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的杰出贡献,韦勒克获得过英、美、德、加、荷、意等国家的奖励和奖章,担任过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意大利国家学院院士。
......(更多)
第一章 法国批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1)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
爱弥尔·左拉(1840—1902)
朱尔·勒梅特(1853—1914)
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
第二章 伊波利特·泰纳
第三章 法国文学史
费迪南·布吕纳介(1849—1906)
居斯塔夫·朗松(1857—1934)
第四章 法国次要批评家
朱尔·巴尔贝·多尔维利(1808—1889)
爱德蒙·斯切埃(1815—1889)
埃米尔·蒙泰居(1826—1895)
保罗·布尔热(1852—1935)
埃米尔·埃内琴(1859—1888)
第五章 弗朗西斯科·德·桑克蒂斯
第六章 德·桑克蒂斯之后的意大利批评
第七章 英国批评:史学家和理论家
第八章 阿诺德、白哲特、斯蒂芬
马修·阿诺德(1822—1888)
沃尔特·白哲特(1826—1877)
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
第九章 美国批评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
詹姆斯·罗素·洛威尔(1819—1891)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1837—1920)
第十章 亨利·詹姆斯
第十一章 俄国激进派批评家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尼古拉·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
德米特里·皮萨列夫(1840—1868)
第十二章 俄国保守派批评家
阿波伦·格里戈里耶夫(1822—1864)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尼古拉·斯特拉霍夫(1828—1896)
亚历山大·鲍捷普尼亚(1836—1891)和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1838—1906)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第十三章 德国批评
第十四章 威廉·狄尔泰
第十五章 弗里德里希·尼采
第十六章 孤独的丹麦人:乔治·布兰代斯
第十七章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
阿尔格农·查尔斯·斯温伯恩(1837—1909)
瓦尔特·佩特(1839—1894)
第十八章 其他英国批评家
约翰·阿丁顿·西蒙兹(1840—1893)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
乔治·圣茨伯里(1845—1933)
乔治·萧伯纳(1856—1950)
第十九章 法国象征主义者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
斯特凡·马拉梅(1842—1898)
跋语
文献与注释
著作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和术语索引
......(更多)
车尔尼雪夫斯基无法想象,除了饮酒歌和色情谈话外,还存在纯艺术;应该说,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饮酒或做爱。
“在我们这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形成了民族的全部理智生活。”所以在俄国,作家和诗人应当胸怀的责任感要比西方强烈上千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