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辻哲郎的《风土》一书,不是论述自然环境如何制约人的生活,而是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认为自然环境是以人的风土性为具体基础,并由此蜕化出的客体。在考虑它与人的生活关系时,生活本身也成为一种客体。这样就成了客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并非从主体性的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本书所关注的正是后者,始终把风土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并不视为自然环境。
作者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
......(更多)
作者简介:
和辻哲郎,日本伦理学者,哲学家,东洋文化研究专家,是力图把东方道德精神同西方伦理思想结合起来的现代日本思想家的杰出代表。除这一本代表作《风土》外,他还历时三十年独自编辑《伦理学》(全三卷);另有重要专著《日本精神史研究》《原始基督教之文化史的意义》等。
译者简介:
陈力卫,著名语言学者,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专攻日语史、中日语言交流史。著有《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和制汉语的形成与发展》,译有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等。
......(更多)
......(更多)
风调雨顺的自然联系到合理的自然。人们容易从自然中找出规律,按其规律来对付自然,自然也就愈发顺应人类。这又促使人更进一步地去探讨自然的法则。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欧洲的自然科学正是出自其牧场式的风土之中。
牧场型的过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乐土,虽然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国家化为牧场,但我们却能获得牧场型的特征。这样我们的台风特色会别开生面,因为当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发现希腊式的明朗,充分培养出合理主义要素时,反倒更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感性”和“气概”,因而也会自觉到那种超越一切合理性因素如同台风一般吹遍我们全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