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更多)
......(更多)
前言第一章 叶适生活时代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一、在屈辱“和议”下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二、南宋初期思想学术状况三、南宋中期的学术繁荣(一)学术繁荣的标志(二)学术繁荣的几个特点(三)孝宗期的禁道学四、庆元党禁和学术争鸣局面的终结(一)庆元党禁的起因(二)庆元党禁的经过(三)庆元党禁的结果
......(更多)
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一是没有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反映广大民众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针路线;二是缺少一个团结一致、才华横溢的精英领导集团;三是日益弥漫的腐败之风腐蚀了太平天国的制度和各级官吏,制度和官吏的腐败使太平天国成为弱者;四是一些具体事情上的重大失误,如偏师北伐、天京内讧等。
明清两代,所谓正途者,率由科举出身,科举本属良法,唯在唐宋时代,已不能尽切于实用,至明清又将前此分科,悉并为一,事实上科举已非普通人所能应,乃不得不放弃一切,而只看几篇四书文,而其所谓四书文者,又别成为一种奇异而不合理之体制。既四书亦不必真通,而其体制,却颇足消磨精力,士人遂至一物不知。
盖官立学校,士多以利禄而来,私家所设之书院则不然,故其效较显著。然至讲学之风盛,而依附者咸为名誉之所归,则来者不复皆潜修之士,重以党祸之激荡,遂至胥天下而有毁学之祸矣。
其更足以诏示吾人者,一国之危险,莫过于理智之丧失,言论不得自由。感情用事之时,非有力者则无意见陈说之可能,而难有所补救,全体民众殆将成为疯人社会。政事之中对外问题,尤其激起情感。吾人所当留意者,对于政府之外交,不能囿于无根据之宣传,而必全国一致之说,终当审其是非利害,而为有条件之赞同也。
宋受外族之蹂躏,夷夏之观念严,理学之发达,士大夫之胸襟益狭,终见灭于蒙古。
“经过四次的御前会议,西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到七月二十日,董福祥的军队连同几万拳匪,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 慈禧还挺慎重的,开了四次会才决定宣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