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作家定义了一代人,有的定义了一种体裁,琼·狄迪恩同时做到了两者。这些访谈有的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等报刊,有的来自《新鲜空气》等广播节目,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狄迪恩谈到了她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以文学化的新闻写作洞察失序的时代,也在丈夫和女儿去世的创伤中观察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她的坦诚真挚给了我们勇气。
★ “最后的访谈”(第二辑)继第一辑6位文学巨匠的访谈,聆听6位来自法律、电影、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非凡女性: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玛丽莲·梦露、简·雅各布斯、托妮·莫里森、琼·狄迪恩、厄休拉·勒古恩,她们突破社会规约,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 二十世纪的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也包括女性的社会角色。本系列的6位非凡的女性既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突破了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期待,她们的人生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 琼·狄迪恩是用自己和世界的伤口揭示失序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访谈中,她讲述了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因文学化的新闻写作知名,也是一个关于“酷”的文化符号。
★ 访谈录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通过自我和他人的两重视角讲述自己和世界。“最后的访谈”系列收录《纽约时报》《生活》《电影杂志》《时代》《采访》等报刊媒体档案中的珍贵访谈,见证时代的智慧。
★ 一杯咖啡的时间,聆听一颗勇敢充沛的心!
“琼·狄迪恩从不浪费一颗子弹。”——特朱·科尔(美国作家)
“她是一位伟大的记者。”——罗伯特·希尔弗斯(《纽约书评》联合创办人)
“所有关于酷的含义都可以描述狄迪恩。”——《洛杉矶书评》
......(更多)
琼·狄迪恩
Joan Didion,1934—2021
1934年生于美国加州,1950年代起在《时尚》《纽约书评》《纽约客》等杂志发表文章,其文学化的新闻写作使她成为新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尤以对1960年代美国社会、美国对拉美政策等的观察和对个人丧恸的思索知名,著有非虚构作品《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蓝夜》等、小说《公祷书》 等。她的写作触及现代社会和个人丧恸的幽微之处, 是失序时代的观察者。
【译者】钟娜:双语写作者、文学译者、播客主播、文学孵化平台重音社合创人。
......(更多)
写得好极了。读的时候我被它彻底折服,等我到了那里,才意识到这本书更多的是社会写实,而不是奇幻。我之前认为很奇幻的部分其实非常纪实。
我从不相信解决人类问题的答案在所谓的政治中。我觉得要是真的有答案,它在人的灵魂中。我反感社会行动,因为它通常意味着社会管制,意味着干涉、规章、做别人想让我做的事。我从小接受的是西部拓荒者的道德准则。它意味着不被他人打扰,也不打扰他人。我家里人认为这是最崇高的人类行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