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作。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曾声称他俩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是受薛定谔这本书的影响。
本书源于薛定谔1943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所做的系列报告,在演讲中,他尝试用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在一个生命体的空间界面上发生的时(间)空(间)事件,尝试用量子力学来解释生物学。是以,本书必将为读者奉上一场跨学科盛宴。
......(更多)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在这个时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使薛定谔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杨焕明,中国科学院 (CAS) 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 (CAMS) 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 (UCAS) 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
......(更多)
英文版原序
《生命是什么?》中英对照版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经典物理学家对生命的探索
第二章 遗传机制
第三章 突 变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论据
第五章 德尔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验证
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第七章 生命遵循物理定律吗?
结语:决定论和自由意志
编译说明
人名的英汉对照索引
部分专业术语的英汉对照索引
......(更多)
在原子选定的一组不连续状态当中,或许存在但并不必然存在一个最低能级,它意味着原子核彼此紧密靠拢。这种状态下的原子便构成了一个分子。这里要强调的是,分子必定具有某种稳定性;除非外界至少把提升至下一个较高能级所需的能量差提供给它,否则构型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这种定量的能级差定量地决定了分子的稳定程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