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巅峰之作 以个体对抗全体的边缘人悲歌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唯一让我有所得的心理学家,他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好运之一。
—尼采
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福楼拜,我认为这四位是我真正的血亲。
—卡夫卡
《地下室手记》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要旨,是他思想的线索。
—纪德
欧洲的年青一代,特 别是德国的年轻人,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他们的典范,而不是歌德或尼采。
—黑塞
——·——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上的转折点,他从前期沉浸在小人物的人道悲悯、心理关怀中穿透而升华,成了预见人类悲剧的哲学思想家,他“彷佛”借由这部中篇小说告诉我们当时最缺乏而却是世上最可贵的东西──个人的性格,并提出了一长串的疑问围绕在这个中心主题上。
小说谈到“个人”对抗群体,讲到群体盲从自然规律到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信念重生的过程,透过“地下室人”这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的文学形象表现出来,他象征一个退缩到自己内心角落的文明边缘人。他“有意识”地将自己埋进心里的地下室,而与群体的关系,一是在思想上辩证,二是在社会上吵架。小说即依此分为对比鲜明的两篇,作者颇自豪地称这类似音乐上的变奏形式,且两者互补相得益彰。
首篇中,地下室人是一个看似精神分裂的中年退休公务员,用独白方式谈自己缩到角落的原由,愤世嫉俗又时而矛盾地贬低他人或自己,他自问自答畅谈道理,从自己有病不看医生谈起,开始哲学性地扯到人的意识、利益、意志、理性、自然规律、欲望、自由、侮辱及痛苦的必要,它们种种既包容又矛盾的关系在他叨叨絮絮的词语中,彷佛咒语似的从他口中不断吐出,着实让人既惊奇又直冒冷汗,如此高悬的心情转至第二篇,却是落到现实生活中“侮辱与被侮辱”的烂泥里,他回忆起从前年少的学校生活至成年工作时的羞耻记忆,简直是一路不断被人侮辱的成长史,转述了三个生动有趣的事件:让路生闷气、与同学聚餐吵架、上妓院找碴。
整个小说也带出俄国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的城市气氛,雨雪湿漉、天色昏暗、孤独阴郁,地下室人像只老鼠似的在这里钻进钻出。作者试图将整个时代,特别是负面的特征放进这个人物形象中,对比综合出别具一格的时代人物。
如果我们反复咀嚼这些时而令人发笑时而使人瞠目的妄语,那么,对于翻动人类灵魂、翻新社会生活的力量来源,或许将会有一番新的领悟。比如这个地下室人最后提出的问题:
哪一个比较好呢?是廉价的幸福,还是高贵的痛苦?
......(更多)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小说家,探索人类灵魂奥秘的作家。著作影响世界文坛,并启发尼采、爱因斯坦,以及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朋克摇滚乐等多个领域。
出生于莫斯科,家中排行老二,父亲为军医。十六岁时,母亲因肺结核过世,与长兄被父亲安排到彼得堡在寄宿学校就读,后来考进军事工程学校,就学五年期间被他在作品中称为“该死的这些苦役般的时光”。十八岁时,父亲过世,传说是因为对自己的农奴太过严苛而被杀害,这件事影响到了未来作家的心理发展。
一八四六年发表处女作《穷人》博得好评,在文坛展露锋芒,被誉为“新的果戈里出现了”,从此展开他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第二年起,积极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的社团,着迷于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一八四九年因彼得拉舍夫斯基事件被捕,判死刑枪决,主要罪名是公开宣读禁书──别林斯基的《致果戈里的信》,临刑前被沙皇赦免死罪,改判苦役流放西伯利亚。一八五九年,服完四年的苦役与五年多的兵役(这期间结了第一次婚),年底获得重返首都彼得堡的权利,准备从文坛再起。从一八六○年起,开始了创作生涯的第二阶段,与长兄合办了两本文学杂志,出版《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以及创作风格转折点的《地下室手记》,为此后的重要长篇小说从《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铺出一条充满各式各样的信仰怀疑的大熔炉之路,而同时他也透过这条创作之路,试图在其中求得能够拯救世界的“美”。
译者
丘光,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东语系俄文组,获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语言系文学硕士学位。创办致力于推广俄语文学的出版品牌“樱桃园文化”,身兼译者、编辑、社长多重身份,三十余年专精于俄语文学译介。
......(更多)
过了四十岁,再活下去,那可就有失观瞻、俗不可耐、恬不知耻了!谁能活过四十岁?——请你们真真切切、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来告诉你们,谁能活过四十岁吧:傻瓜和坏蛋。
现在,她在生我的气。这,当然是我的错。可是,老弟,我还不知道我究竟错在哪里,不过,错当然在我。
这乐趣正是出于对自己堕落的十分明确的意识:是由于你自己也感到你走到了最后一堵墙;这很恶劣,但是舍此又别无他途;你已经没有了出路,你也永远成不了另一种人;即使还剩下点时间和剩下点信心可以改造成另一种人,大概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改造:即使愿意,大概也一事无成,因为实际上,说不定也改造不了任何东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