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你无法把握的世界里,你能否让自己有限的一生散发出人性的极度光辉?在古代西方,这是斯多亚派哲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由爱比克泰德的学生阿里安(Arrian)汇集其老师的即席言谈而成的这本《哲学谈话录》,为我们展现的正是这位命途多舛的斯多亚派哲学家对人生至善的理性探讨,教诲我们智者应如何顺应人的本性而生活。
......(更多)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135年),罗马时期斯多亚派三大著名哲学家之一。童年时被卖至罗马为奴,为奴期间曾师从当时著名的斯多亚派哲学家鲁福斯(Servius Sulpicius Rufus)学习哲学。他身体孱弱,一腿残疾。公元68年获释为自由人,尔后在罗马建立其学园。爱氏约于公元89年或92年被罗马皇帝图密善驱逐出罗马,移居尼戈坡里斯(Nicopolis),甘守清贫,继续主持他的哲学学校。
......(更多)
......(更多)
这就是所谓做一个人应该做的功课的意思:使人们从欲求和回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免遭偶然性的影响。
如果这本谈话录产生了效果,我认为它自然会拥有一个哲学家的言谈所应有的成功;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影响,读者应该相信,如果是爱比克泰德本人在做这些谈论,那听者的感受是一定会完全跟随着他的指引走的。如果我记录的言辞并未产生这种影响,那大概是我的过错,或者只能是这样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