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走向荒野,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夏勒博士的文字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夏勒博士数十年的科考经历和人生感悟激励了许多人关注自然、投身环保事业
《深入野性蒙古》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科学普及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典范
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如此美丽,人们需要去欣赏、珍视和尊重。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回归大自然。离开喧闹的城市,远离电脑,走出去聆听、观察和投入周围的环境。你会开始思考,我们不应该保护这些吗?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自然是美丽的。如果你心态开放,你就能获得快乐和满足,它也会直达你的内心。
——乔治•夏勒
--
从1989年到2018年,乔治•夏勒与来自蒙古本土及其他国家的生物学家合作,跟踪、观察了蒙古旷野中最为稀少的一些物种。这些发现的背后,是在偏远地区开展野外工作的苦与乐,从躲避荒野上的土匪到苦苦搜寻果腹之物。夏勒最为珍视的地方是蒙古国辽阔而又脆弱的东部草原,还有原野上仿佛在流动的蒙原羚群,他用朴素的笔触白描了这些美得惊人的荒野。另外,夏勒还在书中描写了一些历史背景,关于这片土地及其人民,以及十三世纪大名鼎鼎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的故事等。
夏勒博士的工作动力源于他的远见卓识,如果要让野外空间和珍稀物种得以留存,就有必要采取切实的行动。同时,夏勒也在考察中找到了当地人的信条,善待自然,自然得善待。
......(更多)
乔治•夏勒博士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之一,他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首席科学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世界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者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20世纪80年代,乔治•夏勒博士作为首批受邀 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
--
刘炎林,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教师。
于洋,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科学传播博士候选人。
......(更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