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在本书中,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论中讲解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作者站在整个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高度,对海德格尔思想产生的根源、时代背景,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解析,清晰地勾划出了海德格尔重要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作者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还阐释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词源学”研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研究专著。
......(更多)
作者简介
George Steiner,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曾先后担任日内瓦大学英语言及比较文学荣誉教授,牛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和哈佛大学教授。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迁至纽约,并先后在哈佛及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1年获选为哈佛诺顿讲座教授。斯坦纳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及翻译面面观》、《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蓝胡子城堡:对文化再定义之讨论》、《英译荷马》、《造物文法书》等,其中《巴别塔之后》已成为翻译理论经典,影响甚巨。
......(更多)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遗忘了存在,只是以认识存在者的方式去把握存在,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因而存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我们是因存在而存在,并且通过对存在的领悟而存在的,所以对存在的领悟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良知的召唤既清晰又直接。它们既不是空洞无物的东西,又不能诉诸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并不能使我们将它归结于“一种不确定的神秘声音。它只是表明,我们不能把对‘被召唤’东西的理解附会为对诸如一封信件的期待”。良知(Gewissen)是一种吁求,它要求“常人自身”回归存在自身。正因为良知迫使此在进入自身的缄默状态,因此它是一种无言的吁求。
1944年夏季,海德格尔被告知,他属于大学中最不需要的教员,并被征调到莱茵河畔从事挖土的劳动。同年11月8日,根据纳粹党的命令,海德格尔被编入人民冲锋队,这在所有大学教授中可谓是绝无仅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