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亦即走进诗歌现场。本书是诗人与批评者的深度对话,是十位当代诗人个体诗歌史的回首,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发展的小结,以及朝向诗歌未来的远眺。
本书访谈者本身为诗歌研究者,对于书中所涉诗人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每位诗人身世处境和创作风格不一,无论是台湾教父级诗人杨牧,还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陈东东,还是尝试于诗歌剧场化实验的周瓒,皆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表面上看,这是十位诗人的访谈,但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也可以视作当代 诗歌史的另一种呈现。
......(更多)
翟月琴,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汉诗、中国话剧史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东亚语言文化系访问学者。著作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独弦琴:诗人的抒情声音》。文章发表于《清华学报》(台湾)、《东方文化》(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扬子江评论》《戏剧艺术》等刊物。
......(更多)
序
杨 牧:文字是我们的信仰
多 多:是我站在寂静的中心
陈 黎:哪一位诗人不想当“玩童”
陈东东:我不认为一个时代就只该或只配有一个时代的诗歌
车前子:一幅语言幻戏图
蓝 蓝:我亲吻祭坛,向缪斯献花
树 才:节奏邀请我的想象力去活用语言
田 原:想象是诗的灵魂
朱 朱:我生来从未见过静物
周 瓒:当代诗歌剧场与跨界实验
奚密:现代汉诗——作为新的美学典范
......(更多)
他曾写到一位小女孩将捕捉到的蝴蝶夹在书页里:“这时我们都是老人了一/失去了干燥的彩衣,只有苏醒的灵魂/在书页里拥抱,紧靠着文字并且/活在我们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里。”(《学院之树》)
海德格尔说:“任何表达,不管是用言语,还是用写作,都打破了沉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