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粹经典文库:论语》(精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更多)
......(更多)
学而篇
为政篇 第二
八佾篇 第三
里仁篇 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 第六
述而篇 第七
泰伯篇 第八
子罕篇 第九
乡党篇 第十
先进篇 第十一
颜渊篇 第十二
子路篇 第十三
宪问篇 第十四
卫灵公篇 第十五
季氏篇 第十六
阳货篇 第十七
微子篇 第十八
子张篇 第十九
尧日篇 第二十
......(更多)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历史上的孔子,是个大矛盾,他所做的事,实质是违背、破坏周代的封建文化,但他所向往的,却是回归旧封建体制,一个取消他自己这种老师角色的环境。
《论语》和《左传》完全不一样。《左传》有着严格自觉的结构秩序,了解《左传》一定要先了解这份编年的结构秩序。《论语》却是相对松散的笔记汇编,没有经过强烈主观的排比,也就不能强求硬解其中的文句顺序,有什么必然的道理。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德不孤,必有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言必信,行必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