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外》的主要构想依托于源流运动从2016年1月开始首创的“观展”栏目(当时仍称为“展评”),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这个对话空间已经初见成效。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外13场博物馆展览的评论性文章,引入对话机制,请评论者、策展人或相关学者面对面交流,以访谈的形式,直接展现各方的所思所想。部分文章曾在“观展”栏目中发表,现在经过作者的重新改动,再加上全新的评论和访谈文章,由《观看之外》一并收录。
......(更多)
王思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展览、文化遗产研究、新博物馆学等。曾经长期在四川、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开展文化遗产相关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委托的研究项目,独立或参与策划多场博物馆主题展览,在国内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价值与权力:中国大遗址展示的观察与反思》,主编《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发表有《云冈石窟第二十窟西壁的坍塌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清明上河图再研究》等论文。出版有《东京梦清明上河图》、《马的中国历史》等著述。策划有《秦汉——罗马文明展》、《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等大型展览。
......(更多)
展览中的历史叙事:以大见小?以小见大?
站在展览中,看世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一信一世界
——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
以个人为支点
——浙江省博物馆“漂海闻见——十五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考古材料展示的多样化尝试
知识型构的“美好”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回到“原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何以致远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致远舰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展览:与学术研究的互动
不再陌生的异乡人
——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 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博物馆与可视的人类学
——中国民族博物馆“传统 @ 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展览面对争议性:打破失语瓶颈
直面冲突
——首都博物馆“战火中的人道——《日内瓦公约》精神与150 年的人道行动”
更好的世界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唱片与反抗1966~1970”
展教结合:融入与突破
教育即生活
——首都博物馆“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
不仅是一座儿童游乐场
——纽约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特定类型的展览:考古遗址公园
在废墟间的完形想象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更多)
p89 因此本次展览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了一些特别之处:展品中既有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也有很多第一次展出的残破造像 配合这种策展理念,展陈方式也较为大胆,甚至可以说是一验,将部分佛像碎块直接平放在地上采用现代装置艺术的方式进行呈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