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莫勒图斯(Meletus)在阿努图斯(Anytus)和吕孔(Lycon)的支持与指使下提起公共诉讼,指控时已七旬高龄的苏格拉底,声称他不虔诚信奉雅典城邦所信奉的神明,而引进新的灵异,并且败坏青年,要求判处其死刑。这一指控涉及两项罪名:不虔诚和败坏青年。雅典公民法庭予以立案,召集500名陪审员开庭审判此案。苏格拉底则作为被告出庭为自己辩护。结果,苏格拉底得到的支持票与反对票分别为220和280票,原告以微弱优势胜出,苏格拉底则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然而,苏格拉底对此“欣然接受”,颇有为哲学赴死、以死明志的意味。不久后,苏格拉底在狱中饮鸩而亡。我们不禁要问,一代哲学家为何遭到指控并被处死?柏拉图撰写《苏格拉底的申辩》(以下简称《申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部经典文本?本导读旨在从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角度提供一种视角。
......(更多)
柏拉图(前427年一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也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哲学思想的中心是理念论。他认为现实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模仿现实事物的艺术作品是“摹本的摹本”。主要著作有理想国》《对话录》《苏格拉底的申辩》《会饮篇》等。
孙仁朋:
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希腊史研究。
......(更多)
一、导读
(一)我们如何认识“申辩”
(二)审判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三十僭主”政变与“大赦”
2.控告苏格拉底的政治动机
3.宗教不虔诚
(三)我们如何阅读“申辩”
1.一篇法庭辩词
2.一篇道德品质赞词
3.一篇哲学宣言
(四)篇章结构与内容梗概
(五)文本说明
二、苏格拉底的申辩
......(更多)
雅典人啊,我敬重并热爱你们,但是,我将遵从神而非你们,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能,我就断然不会停止做哲学,不会停止劝告你们,也不会停止向我总会遇到的你们中的任何人展示,用我习惯的方式说这些话
又如果,我说这对人来说是最大的善,每天谈论美德,以及其他你们听我与人交谈的、我审查自己和他人的话题,而未经审查的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不值得过的,那么,你们就更不会被我这些话说服了。
我很难赢得你们,不是因为缺少语言,而是缺乏勇气和无耻,我不愿对你们说那些你们最喜欢听得到话,我不哀悼,不悲恸,不做也不说别的很多我认为不合我品行、而你们习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那些。 我宁愿选择这样申辩而死,也不选择那样活着。
我尝试着劝你们中的每个人,不要先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