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诸有清一代,派系连作舆政治发展之密切联系,其应该是1860年后的生物。自太平军興與对外关系愈见纷繁以降,中央与地方互动之此消彼长,参与决策之汉官僚渐易形以实,派系活动遂因专制君主决策主动权之外流而益见复起。由此中归纳,光绪十年(1884)甲申易枢前之权力面目,或可以“恭醇之争”与“南北之争”二线名之。在企图独操大权之慈禧太后运作下,终有光绪十年(1884)藉中法越南衡突,而衍生之朝局翻覆。本书即试图以这二十四年中,南北两派在做为决策核心的军机处,透过朝局中重大内外决策、事件的讨论、争论及政治角力,来呈现诸多史著或史料在提及此段历史时,常用“南黨北黨”等词,其真实面目及在晚清政局中所占有之地位。
本书以“辛酉事变”为起点,以“南北之争”的派系问题为主轴,探讨了1861-1884年清朝决策核心人事布局的内部变化。本书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书中不仅涉及了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私家日记,而且还有作者鞭辟入里的观点。
......(更多)
林文仁,男,台北市人,1965年生。自1990年起进入中国台湾政治感觉历史学系学习,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台湾艺术大学通讯教育中心等职。主要著作有:《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世界文化
......(更多)
......(更多)
“清流党”一词,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有意酒的词了。其所指涉,乃光绪初年一群在翰詹科道一尤以前二者为盛一供职的京官,以儒家传统观念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要求,以奏疏为主要工具、议论国是,搏击权要,全面发挥中国传统制度中的监察功能。电由于这就官管常以集体行动以成声缓之势,遂有“清流党”之称。
最後,謹將拙著獻予三位師長:小說考據名家許晏駢(高陽)先生、張開乾教授,及陳茂進老師。與許先生之因緣,雖只是當年台灣榮總病榻上,因抽痰危急而不能言語,但仍然殷殷抱拳相勉時的一晤,他的功力與靈感,卻啟迪了一名年輕學徒向近代史探求更多可能的心智。在筆者心目中,已故的他永遠是一位學院外的偉大史學家。只在我人有無誠意去認識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