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音乐资深乐迷应该都知晓“台湾200佳”。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是对1975至2005年间发行的华语音乐专辑的一次评选,并以此筑起一座瞭望华语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塔台。
当年,李宗盛在给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流行音乐、唱片这个行业,在过去十年所经历的冲撞实在太大,至今还在混沌未明的状态。我从一个制作人的角度去看,竟是格外痛苦。‘专辑’的概念,正是在过去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里被重新定义。我必须承认,它已经不是我熟悉的精神、内容、格式。”
2011年,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通过互联网走红,被视为由流媒体带动的独立音乐兴起并改变时代的标志。此后十年,独立音乐繁芜生长,有人唱衰,有人唱好。乐音交织盘错,声浪在巨变中交叠。
站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转身回望,互联网浪潮席卷,电视、广播悄然让位给小小一方手机屏幕;短视频将时间尺度切碎至分秒,CD、磁带、黑胶唱片在消逝和复兴的边缘徘徊;直播与选秀将陌生而朝气的面孔推到幕前,改变着人们与新声音相遇的方式;流媒体与社交网络重新集结创作者与受众,娱乐、表达与理解……微小的音符相互连缀,持续谱写着与旧时代不同的乐章。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声音?翻看不算久远的历史:
2003年,知名音乐杂志《滚石》评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跨越风格差异与时代藩篱,在世纪之交审视流行音乐的意义与可能;
2005年,《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专辑》出版,书中汇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1001张重要唱片,成为全球乐迷打开音乐世界之门的钥匙;
2009年,《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2005)》发行,作为迄今为止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具专业性、权威性的音乐指南,一本书细说三十年。
这些著述既完成了对音乐来路的阶段性回顾,又推开一扇望向远方的窗户——我们如何定义“代表”、理解“经典”、选择“精品”,决定了我们如何指向未来。
21世纪前二十年,正是华语乐坛发生巨变的二十年,由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新音乐生态让唱片盘点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之传统音乐媒体式微,新音乐媒体尚未承担起传统音乐媒体的功能和责任,具有广泛影响力、跨越数十年的乐坛总结性盘点始终未能出现。由数百位华语音乐优秀创作人组成的“浪潮评委会”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以评选的形式对21世纪前二十年发行的华语音乐专辑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作为华语乐坛变化和发展的见证。
2023年4月底,200佳专辑名单最终出炉,浪潮评委会特邀请一众业内外人士包括音乐创作人、乐评人、媒体人、作家、诗人、学者及乐迷等,一同为这200张专辑撰写推荐文章。他们不拘泥于传统乐评,有人从集体回忆切入,有人从个人情结抒发,有人谈古论今还原专辑当年发行时的盛况……以亲历者的身份,共同为这二十年的华语音乐作记。
......(更多)
浪潮评委会成员
包小松、鲍锐、Bryan孙伟、蔡如岳、蔡政勋、陈美威、陈珀、陈伟伦、陈忠宏、程恢弘、崔博、崔轼玄、大仙女罗茜、邓强中、冬子、董嘉鸿、段思思、樊冲、佛跳墙理事长S.M.H.、甘世佳、韩立康、胡志敏、黄建为、黄建洲、黄少雍、黄洋、季声珊、姜海威、Jelly杰利、科钦夫、赖家庆、乐天、冷碗碗、李聪、李建衡、李三木、李文贤、刘恩汛、刘鑫磊、娄祖钰、楼南蔚、栾冬、罗文Rown、洛兵、吕易秋、马奕强、麦子、缪森、November、欧阳箐宇、欧中建、潘协庆、彭轩、彭学斌、秦四风、秦天、秦洋、丘旺苍、申名利、田汨、王东宇、王晓海、王馨悦、魏楠、吴梦奇、武婧、谢景麒WAVE G、熊俊杰、徐威、徐之彤、许世昌、杨祎、宇珩、袁文睿、曾仁义NINE G、翟喆、张汇泉、张简君伟、张磊、张鹏鹏、赵靖、郑兴、郑亦钧、钟婉芸、周富坚、周佳佑、周振霆
乐评人
爱地人、好大一只胖皮卡、老丁、蔡哲轩、内陆飞鱼、宁二、王莫之、五摆五折、小岛音乐速报
......(更多)
......(更多)
......(更多)